全力推进202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特色完整社区建设试点第四季度工作情况·社区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建设专刊(2)
【工作落实】
兴庆区永泰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绽放谱写完整社区幸福满格新篇章
兴庆区崇安社区完整社区焕新颜 公共空间惠民生
大武口区汉唐社区“方寸间”绘就完整社区幸福“生活圈”
利通区金花园社区以公共空间提质绘就完整社区幸福图景
红寺堡区罗山社区网格驿站“接地气”完整社区空间聚邻“烟火气”
沙坡头区恒祥社区绘就“洁净美好”新图景打造安全宜居幸福家
青铜峡市汉源社区多元化发展新路径 构建完整社区生活新格局
青铜峡市东街社区锚定“三大核心” 绘就完整社区幸福图景
兴庆区永泰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绽放谱写完整社区幸福满格新篇章
银川市、兴庆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推动大新镇永泰社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中认真落实完整社区建设试点,统筹推进社区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建设品质提升,截至2025年第四季度,以"15分钟便民幸福生活圈"为纽带,在银川兴庆区大新镇永泰社区1.23平方公里的辖区内,13177名居民的休闲需求被精心回应。从闲置地块的焕新到湖泊生态的重生,从共享空间的搭建到游憩设施的完善,将绿色与活力注入每一处公共空间,让休闲时光触手可及,让邻里温情自然生长。主要做法与取得成效:
一、空间“活化”,织就全龄友好“活力网”。位于友爱街与新华街交叉口东北角的活力空间,曾是长满枯草的硬化绿林带,如今已成为日流量超300人次的社区"网红地"。场地内设置了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儿童游乐设施、同步配套了户外运动设施、休憩长廊与便民坐凳,让绿意与活力完美融合。社区通过"幸福睦邻荟"治理共同体,在"罐罐茶"的闲聊中凝聚共识,将湖泊保护与休闲利用纳入民生清单。如今的湖区不仅保持着生态原貌,生态鱼更是维系着水体健康,湖面宽阔、水质清澈,岸边植被繁茂,成为居民散步休憩的优选去处。

兴庆区永泰社区湖泊保护与休闲利用一体化纳入民生清单,成为居民散步休憩的优选去处。
二、便民设施提质,打造居民共创共享的“社区能量场”。探索弹性功能组合空间模式,通过整合3200平方米社区阵地,打造涵盖社区服务站、托育中心、康养中心、市民学校等六大板块的综合服务场地,提供15分钟内老幼共托、医养照护、助餐家政等“一站式”便民服务,将便民设施与居民需求精准匹配,让便捷触手可及。社区阵地内自助洗鞋、缝纫、充电、热饭等共享服务一应俱全,美甲、化妆等便民项目更贴近女性需求。将有“烟火气”的可利用空间,打造成集办公、悦读、茶咖,沙龙为一体的兴庆区首家创客公社,常态化开展不同主题的青年夜校和主题沙龙活动。精心设计的九大场景幸福路线,将各活动空间与游憩设施串联成网,配合新能源充电站、明亮路灯等配套,让居民步行15分钟内就能享受休闲、健身、社交等一站式服务。

兴庆区永泰社区让居民步行15分钟内就能享受休闲、健身、社交等一站式服务。
三、文化“浸润”,打造居民精神“栖息地”。在兴庆区永泰社区,公共活动空间早已突破围墙界限,渗透在居民生活的每一处。社区阵地在精简办公空间后,让出场地打造"幸福传承阁",以李桂珍、张桂花等“能人巧匠”为带头人,每周固定开设刻画、剪纸、手工编织等公益课程,带动社区妇女群体提升技能,增强自信。儿童之家升级后增设科普互动体验区与消防体验区,成为孩子们的"探索乐园"。剪纸、插花、陶艺等传统技艺在这里传承,节日庆典、邻里百家宴、邻里联欢会在这里上演。这些空间不仅是才艺展示的平台,更是情感连接的纽带,让陌生的邻居变得熟悉,让熟悉的邻里成为家人,共同编织着独具永泰特色的社区文化记忆。

兴庆区永泰社区让熟悉的邻里成为家人,共同编织着独具永泰特色的社区文化记忆。
从硬件设施的完善到人文温度的提升,从单一功能到复合体验,兴庆区永泰社区以空间建设为笔、以民生需求为墨,绘就着一幅"老有颐养、幼有善育、中青有乐"的幸福画卷。这些生长在身边的公共空间,不仅承载着日常休闲的惬意,更滋养着邻里和睦的温情,让"完整社区"的美好愿景落地生根。
兴庆区崇安社区完整社区焕新颜 公共空间惠民生
兴庆区凤凰北街崇安社区被列为自治区首批完整社区试点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居民对高品质公共空间的需求,在银川市、兴庆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指导下,大力推进社区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的改造,截至2025年第四季度,着力打造功能复合、全龄友好、富有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体系,切实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日常休闲与公共活动场所,社区宜居度和居民幸福感显著提升。主要做法与取得成效:
一、系统规划布局,打造“15分钟休闲生活圈”。社区占地0.5平方公里,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契机,科学规划公共活动空间布局,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前,社区内公共绿地总面积达1500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2.1㎡,绿化覆盖率达30%,采光通风良好,适宜居民活动;同时,着重围绕居民全年龄段的服务需求,整合康养驿站、唐徕印记馆、托育等功能场所,升级社区食堂,配套休闲广场、儿童乐园等公共活动空间,以高品质业态高质量服务,构建生活便捷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打造城市更新示范板块。
二、分类提质升级,满足全龄段多元需求。以完整社区创建为契机,以“唤醒唐徕记忆”为主题,将唐徕老街坊、唐徕小区、“唐徕印记馆”、乐享银龄广场连接起来,形成“一街一区一馆一广场”文化品牌,让老城文化成为社区文化传承与民族交流的重要载体。1.康养乐享银龄广场——各族群众的“幸福驿站”。将废弃景观喷泉改造升级,建成占地约400㎡的“乐享银龄康养广场”,配备无障碍通道、文化长廊、健身器材、休闲座椅及小型舞台,常年开展健身、文艺汇演、电影放映、健康讲座、政策宣传、协商议事等活动,日均服务人群超300人次,成为社区思想教育、文化宣传、邻里交往的主阵地,实现了“邻里乐”“身心安”“精神养”,各民族同胞在这里展开笑颜,真正实现从“家里蹲”到“邻里乐”的转变。2.儿童游乐场所——家门口的“快乐天地”。在唐徕一、二组团内新建2处儿童游乐区,全面打造安全、趣味、亲子友好的“家门口快乐天地”。场地铺设安全地垫,配备滑梯、沙坑等适龄设施,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活动需求;周边设置家长休憩座椅,“孩子玩得开心、家长照看安心”,实现“安全、趣味、亲子”一体化。游乐区实行全天候开放,环境整洁、管理有序,已成为周边家庭亲子互动、邻里交流的热门打卡点,真正让童趣回归社区,让幸福触手可及。3.唐徕印记馆——记忆与休闲融合的“文化客厅”。将闲置车棚改造为150㎡的“唐徕印记馆”,分为“祖国篇”“唐徕篇”,通过城市更新印迹,展示唐徕40年发展史,征集各族居民捐赠的粮票、海鸥照相机、扬琴等269件老物件,给居民带来全新“互嵌式”“沉浸式”全新体验,全年接待参观40余次。联动周边兴仁巷街旁绿地、蘑菇休闲广场,形成“一馆一街一园”文化休闲带,兼具游憩与教育功能,成为居民散步、阅读、交流的理想空间。4.公共绿地提质升级——家门口的“微幸福”。依托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崇安社区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理念,对唐徕小区住宅楼之间的组团绿地和零散公共空间开展系统性整治与品质提升。针对过去绿地荒芜、步道破损、照明缺失、居民不愿出门等问题,实施“见缝插绿、拆违建绿、补绿增亮”专项行动,补种绿植、增设步道、安装照明,全面改善了楼间空间的绿化品质与夜间通行条件,实现“黄土不露天、雨天不踩泥、夜晚有光照”,切实提升居民居住环境舒适度;同时,在西桥巷、兴仁巷等铺设2400米彩虹慢行步道,打造唐徕老街坊、学习强国一条街、科技强国一条街三条特色街,环绕整个唐徕片区,实现“连线成片、串珠成链”,融合文化、商业、科技元素,满足辖区各类居民多方需求,营造绿色低碳、活力共享的生态圈。
三、功能复合利用,提升空间使用效能。社区坚持“一地多用、服务集成”原则,将公共空间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通过“社会组织+爱心联盟”优化家门口的市民驿站,依托2200平米社区市民驿站阵地,内设31间功能室,涵盖老年大学、市民学校、书羽读书会等,引进了0-3岁托育项目“凤城宝宝屋”,联合唐徕卫生服务站打造“中医阁”,与室外广场联动开展文化活动,成为有活力有魅力的邻里中心,社区周边设置快递柜、便民商业网点,实现“休闲+生活”一站式服务。
下一步,兴庆区崇安社区将持续优化公共活动场地功能布局,探索智慧化管理手段,进一步提升空间品质与服务温度,努力打造宜居、宜养、宜乐的全龄友好型完整社区示范样板。

兴庆区崇安社区以“唤醒唐徕记忆”为主题,引入特色餐饮、新零售等商业配套,通过慢行绿道将兴仁巷唐徕老街坊、唐徕小区、红色展馆、乐享银龄康养长廊连接起来,形成“一街一区一馆一长廊”四位“忆”体,为居民休闲活动提供便捷,推动社区中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大武口区汉唐社区“方寸间”绘就完整社区幸福“生活圈”
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中认真落实完整社区建设试点,统筹推进社区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建设品质提升,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推动青山街道汉唐社区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辖区内房屋密集、活动场地稀缺、公共空间局促等“老大难”问题,积极探索、主动作为,截至2025年第四季度,通过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升质量,成功打造了一系列符合日照标准、功能复合、服务多元的公共活动场地与绿地,为居民构筑起家门口的“幸福生活圈”。主要做法与取得成效:
一、盘活空间,筑造红立方。为破解公共空间不足的瓶颈,汉唐社区党委以“绣花”功夫盘活闲置资源,匠心打造了占地850平米的社区文化广场。广场巧妙融合了“民族团结展示、家风家训传承、法治宣传普及、有声图书阅读”等多种功能,化身为服务各族群众的“红立方广场”。让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畅享便捷服务、沉浸知识海洋、参与多彩生活,有效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动静相宜,绘全龄画卷。为进一步丰富“红立方广场”的服务内涵,汉唐社区精准聚焦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链接资源,在广场上开设了“塞上乐龄老年大学”教学点。广场上总能看到老人们精神矍铄的身影,他们或舒展身姿,练习着八段锦的柔和招式;或手持功夫扇,舞出铿锵有力的节奏。同时,为满足全年龄段居民的阅读需求,社区还积极向大武口区文化和旅游局争取支持,在广场增设了朗读亭。这些举措不仅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强身健体、交流互动的平台,也为居民开辟了一处静享书香的知识角落,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动静相宜,为“红立方广场”注入了温馨和谐的全龄活力。
三、绿色赋能,靓生态底色。在完整社区建设中,汉唐社区以“党建红”引领“环保绿”,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公共空间的每一个角落,让绿色成为社区最动人的底色。通过科学规划,在人口密集小区的核心公共区域,完成了4个智能分类垃圾箱的安装投放。通过举办“旧物焕发新生”“变废为宝童趣T台”“垃圾分类超级演说家”等寓教于乐的主题活动,引导居民在互动体验中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同时,社区充分发挥“绿管家”队伍优势,组建巡查、督导、宣传三支队伍,通过入户宣传、桶边引导,充当垃圾分类监管的“眼睛”和“前哨”,共同守护社区的洁净与美丽。
四、内外联动,拓展幸福半径。公共空间建设不止于社区内部,更着眼于向外拓展,实现与城市公共资源的有机联动。社区充分利用毗邻北武当生态公园及明园公园的地理优势,打破“围墙”界限,将社区活动从家门口延伸到公园里。通过定期组织“亲子健步走、青春五四行、户外读书分享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将社区服务与自然生态完美结合。这种内外联动的模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休闲选择,更在广阔的天地间增进了邻里情谊,让居民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与活力,真正实现了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功能与范围的有效延伸。
在大武口区汉唐社区,公共空间不再是简单的绿地与广场,而是承载着欢声笑语、凝聚着邻里温情的“共享客厅”。从“红立方”广场的匠心打造,到绿色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再到内外联动的无限可能,社区正将每一寸空间都转化为服务居民、凝聚人心的能量场。如今,一个环境优美、功能完善、邻里和睦、充满活力的“完整社区”新图景已然成为生动现实。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就洋溢在每一次广场的活动中,体现在每一次公园的漫步里,真实而具体,触手可及。

大武口区汉唐社区定期在“红立方广场”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大武口区汉唐社区充分利用毗邻北武当生态公园及明园公园的地理优势,打破“围墙”界限,组织“亲子健步走、青春五四行、户外读书分享会”。
利通区金花园社区以公共空间提质绘就完整社区幸福图景
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中认真落实完整社区建设试点,统筹推进社区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建设品质提升,吴忠市、利通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推动金花园社区始终锚定“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休闲生活”的目标,聚焦公共活动场地与公共绿地两大核心载体,截至2025年第四季度,从规划、建设到维护全链条发力,将民生温度融入每一处社区空间。主要做法与取得成效:
一、升级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及街旁绿地。金花园社区随处可见绿意盎然的草坪、整洁实用的活动场地,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茶余饭后散步聊天、周末带娃玩耍,公共空间已成为串联社区温情的重要纽带。在空间打造上,社区严格遵循日照标准,对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及街旁绿地进行系统性升级。无论是居民楼下的组团绿地,还是社区中心的小游园,均配齐休闲长椅、遮阳凉亭、健身器材,部分区域还增设了儿童游乐区,满足老人休憩、青年健身、儿童嬉戏的全龄需求。
二、创新“居民全程参与”机制,让完整社区建设真正贴合居民需求。改造前,通过居民议事会、入户走访、线上问卷等方式,广泛收集大家对公共空间的意见,优先解决“想有个歇脚的地方”“孩子能安全玩耍”等实际诉求;建设中,邀请居民代表担任监督员,及时反馈施工细节问题,确保设施布局合理、质量过硬;建成后,组建“社区工作人员+物业人员+居民志愿者”的维护队伍,定期修剪绿地植被、检修游乐与健身设施,让公共空间始终保持良好状态,切实将“为民服务”落到实处。
三、公共空间提质覆盖更广群众。2025年,利通区正以点带面推进更多社区的公共空间升级,通过优化布局、完善设施,让“家门口的幸福”覆盖更广人群。作为吴忠市利通区完整社区建设的典型代表,金花园社区的实践为区域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在资金保障层面,2024年专项改造资金已全部合规用于金花园社区的绿地更新与设施完善,各项建设成果均显现并服务于民。2025年后续将重点支持社区公共空间的精细化优化,进一步补足便民短板、提升景观品质,让完整社区建设的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居民,持续擦亮“宜居利通”的民生底色。
从零散绿地到系统空间,从单一功能到全龄友好,利通区金花园社区以公共空间提质为突破口,不仅改善了社区环境,更激活了邻里互动的活力。下一步,社区还将持续倾听居民需求,不断优化空间功能,让每一处绿地、每一块活动场地都成为承载幸福生活的“小天地”,为利通区完整社区建设写下更生动的民生答卷。

利通区金花园社区公共空间升级,让“家门口的幸福”覆盖更广人群。
红寺堡区罗山社区网格驿站“接地气”完整社区空间聚邻“烟火气”
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中认真落实完整社区建设试点,统筹推进社区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建设品质提升,红寺堡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推动罗山社区以“完整社区”建设为核心抓手,在瞄准4平方公里辖区内8个居民小区的公共空间提质需求,截至2025年第四季度,重点推进网格驿站与特色休闲空间升级,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接地气”休闲资源与便民服务,让每一处公共场地都成为传递服务温度、联结邻里情感的纽带,持续擦亮“邻里一家亲”的社区特色名片。主要做法与取得成效:
坚持群众的精神需求就是社区工作的努力方向。罗山社区精准聚焦老年群体的休闲与社交需求,打造出多个充满烟火气的活动阵地。罗山花园阳光房是社区内大爷、大妈们最爱的“欢乐据点”:平日里,老人们围坐在这里聊天、打牌,阳光透过玻璃洒在身上,满是惬意;社区还会定期在此组织开展扑克牌比赛,老人们组队竞技、切磋牌技,赛后捧着洗衣液、毛巾等实用小礼品,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社区棋牌室更是热闹非凡,每天下午2点刚过,这里就成了“欢乐海洋”。台球区里,老马师傅架杆瞄准、推杆击球的瞬间,周围居民总会小声喝彩“好球”;象棋桌旁最是热闹,马大爷刚走一步“马后炮”,围观的李叔就急着支招“该走兵保帅”,两人争得面红耳赤,转头又笑着约好“明天再分胜负”;麻将桌前满是温情,马叔摸到好牌时故意“炫耀”,输了的李叔也不气馁。棋子的清脆碰撞声、麻将的哗啦洗牌声,混着阵阵笑声,成了社区最鲜活的生活气息。
目前,红寺堡区罗山社区各类公共休闲空间均每天开放,日均接待居民200余人次。下一步,罗山社区将从“优化服务”入手,针对网格驿站,不定期安排工作人员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提前梳理高频咨询问题,方便为居民快速解答;针对棋牌室,优化志愿者服务,确保活动过程中及时响应居民需求,让公共空间的服务更贴心、更高效,切实提升居民完整社区建设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罗山社区精准聚焦老年群体的休闲与社交需求,打造出多个充满烟火气的活动阵地。
沙坡头区恒祥社区绘就“洁净美好”新图景打造安全宜居幸福家
沙坡头区恒祥社区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围绕 “清脏、治乱、增绿、造景” 四大方向,在中卫市、沙坡头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指导下,持续推进社区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建设品质提升,截至2025年第四季度,建成 “住得舒心、过得开心、行得安心” 的幸福社区。主要做法与取得成效:
一、治脏治乱优环境,刷新社区“颜值”。环境是民生之基,恒祥社区从居民最关切的 “脏乱” 问题入手,组建专项整治队伍,联合物业、志愿者开展乱堆乱放清理、卫生死角排查等行动超 50 余次。针对辖区内一干渠周边环境短板,社区主动整合共建单位、辖区企业等多方力量,启动综合治理工程,对渠道进行清淤疏浚、修复破损堤岸,让渠道变得 “整齐通畅”;同步铺设平整的便民步道,在道路两侧补植灌木与,打造 “渠清水畅、路平景美” 的生态廊道。
小区外围流动摊贩聚集区域常伴随车辆乱停乱放,不仅阻碍交通,更挤占应急通道。社区联合综合执法局、交警部门开展专项行动,对违停车辆进行集中清理。为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保障摊贩合法经营,在恒祥国际小区西南侧开阔空地规划 “便民餐饮摊点” 区域,限定经营时段、要求卫生整洁,实现 “便民不扰民、规范不杂乱”。为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提升环境美观度,社区联合沙坡头区综合执法局、物业创新采用 “绿化造景 + 防撞墩” 组合装置,实现交通秩序规范与城市形象提升的 “双赢”。

沙坡头区恒祥社区整治辖区内一干渠周边环境后呈“渠清水畅、路平景美”
二、增绿造景建设施,丰富居民“生活”。“以前想找个地方遛弯儿都难,现在出了门口就有小公园,太方便了!” 家住恒祥社区的王阿姨提起家门口的 “口袋公园”,满脸笑意。为满足居民就近休闲的需求,社区利用闲置空地、边角地块,精心打造 “口袋公园”,园内设置休闲桌椅、景观小品、健身器材等,成为居民茶余饭后聊天、健身、带娃的 “好去处”。这处 “小而美” 的空间,盘活了社区闲置资源,让居民共享社区发展的 “绿色红利”。
恒祥国际小区内建成了中卫市首个社区标准化门球场,场地平整、设施齐全,吸引了周边众多门球爱好者前来 “切磋技艺”。如今,每天清晨和傍晚,门球场上总能看到居民们专注打球的身影,清脆的击球声与欢声笑语交织,成为社区里一道充满活力的风景线。

沙坡头区恒祥国际小区内建成了中卫市首个社区标准化门球场,场地平整、设施齐全,吸引了周边众多门球爱好者前来 “切磋技艺”。
三、创新载体强宣传,筑牢安全“防线”。恒祥社区联合中卫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依托恒祥国际小区打造中卫市首个 “交通安全主题社区” ,将交通安全元素的巧妙融入进社区,将交通安全宣传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场景。入口处的警示墙用案例直观提醒规则;步道旁的互动展板让居民轻松掌握交通标志;“主题打卡区” 的卡通造型让安全理念潜移默化深入人心。这种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于一体的模式,让居民在碎片化时间里 “主动学”,实现从 “说教式” 到 “沉浸式” 的转变。
如今的中卫市沙坡头区恒祥社区,不仅有 “洁净美” 的居住环境、“全便利” 的公共设施,更有 “安心行” 的安全保障。从环境整治到设施完善,从服务升级到治理创新,恒祥社区始终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完整社区建设提供了生动范例。下一步,恒祥社区将继续探索创新,让社区治理更有温度、更有力度,让居民的幸福生活再上新台阶。

恒祥社区始终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完整社区建设提供了生动范例。
青铜峡市汉源社区多元化发展新路径构建完整社区生活新格局
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中认真落实完整社区建设试点,统筹推进社区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建设品质提升,青铜峡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推动裕民街道汉源社区以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服务需求为工作目标,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新路径构建社区生活新格局,截至2025年第四季度,打造出“空间有用、服务实用、群众受用”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推动社区服务从“中心”走到群众“心中”。主要做法与取得成效:
一、通过建立"时空共享"机制,实现有限空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复合型运动空间,在不影响主要功能的前提下,通过灵活隔断与日程管理,非高峰时段乒乓球室可作为社区居民的“体态矫正与康复训练区”;通过预约制度,在特定时段将舞蹈室转变为“社区戏剧排练厅”,并为“社区音乐节”等大型活动提供备场与协作空间;图书室内在保持安静阅读主功能的同时,开辟“有声阅读角”与“辩论俱乐部”,开启“阅读盲盒”破冰沙龙的定点空间,让社区有限空间最大化。
二、“空间换服务”激活社区资源。2025年以来,裕民街道汉源社区以新建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借助“空间换服务”,撬动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构建起“公益普惠+低偿便民”的服务模式,引进“抱抱熊”打造社区嵌入式托育中心;打造裁缝铺、磨刀、健身室、自习室、书房、理发、美甲服务、共享会议、非遗文创工作室,使宽大的功能室摇身变为热闹的为民服务站,让空间焕发活力。
三、构建“颐养·乐活·善为”的社区养老新生态。汉源社区以建设“完整社区”为契机,聚焦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需求,通过塞上江南先锋号便民服务驿站、龙海花园智慧服务站、幸福邻里站、天景美邸“云上之家”暖心驿站4个小区内便民服务圈,为出行不便的居民提供代购、代缴、代取等一站式生活代办服务。
完整社区建设并非终点,而是社区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起点。下一步,青铜峡市汉源社区将致力于推动社区的 “自我造血” 与 “可持续发展” ,让社区的温暖与活力生生不息,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这里感受到完整社区建设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青铜峡市汉源社区图书室

青铜峡市汉源社区爱心理发小店
青铜峡市东街社区锚定“三大核心” 绘就完整社区幸福图景
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公共空间的品质不仅是居民生活幸福感与归属感的直观体现,更是完整社区建设的核心载体。在青铜峡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指导下,持续推进社区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建设品质提升,青铜峡市裕民街道东街社区锚定公共空间改造与治理关键赛道,以空间焕新、功能融合、共治共享三大核心举措为抓手,系统性推进社区环境与服务升级,截至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了从“边角闲置”到“活力枢纽”的蝶变,为完整社区建设注入了强劲动能。主要做法与取得成效:
一、空间焕新:从“边角地”蝶变“幸福园”,织密生态休闲服务网络。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社区内的“边角地”“闲置空间”曾长期处于功能缺位状态,东街社区精准洞察居民对生态休闲空间的需求,秉持“见缝插绿、因地制宜”原则,对辖区内零散闲置地块进行系统性改造升级。通过清理杂物、平整场地、增设绿化景观与休闲设施,将昔日的“边角地”转化为集生态、休闲、社交于一体的“幸福园”。这些焕新后的空间不仅填补了社区生态休闲网络的空白,更打造出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的生活场景,让社区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为承载居民幸福生活的载体。
二、功能融合:“单一空间”升级“多元枢纽”,激活社区生活新活力。聚焦公共空间功能提质,东街社区推动单一空间向 “一核多能、场景多元”转型,全面满足居民多元生活需求。以石榴籽文化广场为核心打造社区活动枢纽,日常承载散步、广场舞、亲子互动等休闲功能,每逢节日节点便灵活调整布局,成为邻里集市、节日汇演等公共活动舞台。本季度,累计举办 “以爱之名,共赴七夕之约”“月满中秋迎华诞,民族团结谱新篇”“健康义诊” “小掌柜”集市等特色活动3场,服务居民超 1000 余人次,实现“日常休闲 + 集中活动+便民服务”场景无缝衔接。同时,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健康体检等志愿服务活动,将公共空间与民生服务深度绑定。居民在休闲之余即可享受“一站式”公益服务,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显著提升。这种“空间共享+功能叠加”的模式,不仅激活了社区治理的末梢神经,更在一次次邻里互动中拉近了居民距离,让石榴籽文化广场真正成为串联居民生活的“社区纽带”,让社区生活充满活力与温度。
三、共治共享:“多元协同”构建“共建格局”,夯实空间治理根基。创建 “社区主导、居民参与、多元协同” 的公共空间治理机制,激活 “家园共建” 内生动力。充分发挥“东街大妈”志愿服务队作用,建立每周巡查制度,针对小区环境卫生、绿化养护、安全隐患、设施完好度等开展全方位排查,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反馈物业进行整改。同步搭建“拉家常”议事会平台,建立“需求收集—方案研讨—落地实施—效果反馈”闭环管理机制,精准对接居民诉求。第四季度累计完成设施维护36处、绿植补植300余株、新增电动车充电桩1处、修剪树木、绿篱200余棵、规划停车位23个。切实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凝聚多方力量,实现公共空间“建得好、用得顺、管得优”,形成公共空间共治共享新格局,为完整社区建设筑牢治理根基。
下一步,青铜峡市东街社区将持续深化“居民参与+”治理机制,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聚焦公共空间功能优化与治理模式创新,不断巩固完整社区建设成果,让社区公共空间成为居民幸福生活的“加分项”,全力打造有温度、有活力、有品质的完整社区幸福家园。

青铜峡市东街社区将昔日的“边角地”转化为集生态、休闲、社交于一体的“幸福园”。
工作信息收集、整理、编辑:杨春波
原文地址:https://jst.nx.gov.cn/xwdt/zjdt/202510/t20251024_50630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