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CC规范网,争做您的第一个学习站!

从“黑臭”到“清流”:海绵城市建设引领中山水环境华丽转身

2025-09-05 09:13:11

近年来,中山在水环境治理提升方面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曾经掩鼻绕行的黑臭河涌重现水清岸绿,家门口消失的鱼鸟身影再度翔集,一幅幅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正在绘就。水环境的大幅提升,成为中山人居环境改善最动人的注脚。

▲白石涌(整治后)

中山在水环境治理的浪潮中,以中心组团158条河涌未达标水体整治为抓手,交出了一份让市民满意的“治水答卷”,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场“治水攻坚战”,看看是如何让河涌换新颜的。

中山水环境的“烦恼”

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中山的河涌和水体逐渐变得“疲惫不堪”。由于排水基础设施雨污混流现象普遍等问题,导致水质恶化,水体黑臭、垃圾漂浮的情况随处可见。

海绵理念赋能:

系统治水的“中山解法”

面对突出的水环境问题,市委、市政府将海绵城市理念作为解决中山水环境痼疾、破解城市基础设施发展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

中山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引领,全域统筹水污染治理工作,坚持边治水边发现问题边调整完善方案路径,一仗接着一仗打,坚决啃下“硬骨头”。不仅下定决心治理暗涵、推动全市“排水厂网一体化”,同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比如,重点推进茅湾涌防洪排涝整治工程,通过“截、蓄、滞、排”等工程措施,强化城市调蓄能力,下决心解决几十年来困扰南部镇街一百多万群众的洪涝问题。

▲茅湾涌防洪排涝整治工程

——中珠排洪渠(扩建后)

图片来源:三乡发布

治水“组合拳”:

这些改变让河涌“洗心革面”

1.截污清淤:切断污染“源头”

过去: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排河涌,管网错混接严重,河涌沦为“污水池”,黑臭异味扑鼻。

现在:开展“大兵团作战”,日均投入超2000人次,建设截污管道,清淤疏浚,对合流排口、污水排口截污,让污水“无处可逃”。

2.排水管网改造:破解“混流难题”

过去:雨水污水“同流合污”,雨季污水溢流导致河涌水质急剧下降。

现在:以流域为范围推进源头全覆盖排水管网改造,新建污水管、修复老旧管网,在沙溪大道、宝珠东路等路段预埋接驳井,为后续改造留足空间,让雨水走“正道”、污水进“管网”。

▲逸东苑小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施工现场

图片来源:南方+

3.优化设计:既省成本又提效能

过去:工程设计“一刀切”,存在不合理建设,投资大、见效慢。

现在:精准“砍冗余”——取消大江大河清淤、不合理调蓄池,优先用山塘山水自然补水;像白石涌将全线开挖改为点状截污,减少征拆成本,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4.岸线焕新:从“杂乱地”到“休闲带”

过去:河涌岸线垃圾堆积、乱搭乱建,生态空间被挤占。

现在:修复岸线,种植水生植物、铺设景观步道、增设亲水平台,让岸线既“护水”又“美水”,成为市民散步、垂钓的好去处。

▲大破浪涌

(整治后)

▲基尾涌

(整治后)

图片来源:南方+

典型案例见成效:

河涌蝶变见证水环境提升

1.土瓜涌:从“重度黑臭”到“垂钓乐园”

一度因水质重度黑臭被通报的沙溪镇土瓜涌,过去工厂员工上下班都需绕路而行。如今,通过截污清淤、管网完善等整治措施,水质已从 “重度黑臭” 变为“不黑不臭”,岸边绿树成荫,周末常有市民前来垂钓,水环境实现质的好转。

▲土瓜涌整治前后对比图

图片来源:南方+

2.朗心四渠:从“臭名远扬”到“清水穿城”

作为沙溪镇的“门面”河涌,朗心四渠曾因周边污水直排、管网混乱,成为令人困扰的黑臭河涌。经过流域治理,建设截污管道,解决30个合流制排口问题,如今溪水清澈穿流小区,岸边成为居民散步、遛狗的休闲空间,水环境焕然一新。

▲朗心四渠整治前后对比图

图片来源:南方+

经过三年攻坚,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圆满完成中心组团158条(段)河涌整治,通过建设截污管道、管道检测修复、河涌清淤,中心组团河涌水质显著改善。下一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将持续做好岭南水乡“水文章”,为建设美丽中山贡献住建力量。

 

原文地址:http://jsj.zs.gov.cn/zwgk/zwdt/content/post_2545228.html

上一篇:宣城市住建局组织观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直播
下一篇:2025年第5批符合申购梧州市配售型保障性 住房家庭名单公示2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