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东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宁德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以下简称《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各部门要紧密围绕《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努力推动宁德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O一O年三月十二日
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24日市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力争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决定性时期。正确判断与准确把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牢牢抓住和用好我市赶超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宁德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跨越崛起,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纲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及《中共宁德市委关于制定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依据,重点阐明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的工作重点,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引领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随着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市迎来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务院出台支持福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若干意见》,提升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国发展战略布局中的地位。省政府批准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标志着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提升为省级层面战略推动实施,我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大局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宁德进入一个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为核心,积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战胜各种自然灾害,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经济发展明显提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2010年达736.45亿元,人均达2.4万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财政总收入62.83亿元,年均增长25.3%,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200亿元,年均增长24.8%。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2005年的1.9倍、3倍和3倍,综合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促进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3.2∶34.7∶42.1调整为2010年的18.5∶43.4∶38.1。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位,工业化率累计提高8.3个百分点。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取得明显进展,电机电器产值突破百亿大关,并入选全国百佳产业集群;水产、茶叶、食用菌等农业主导产业居全国、全省重要地位;旅游迅速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省级以上名品名标总数达188项,居全国设区市前列。
——基础设施快速推进。温福铁路建成通车,在全省率先跨入高铁时代;相继建成宁德大唐火电厂一、二期、宁德洪口水电站、宁屏二级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开工建设核电站、高速公路、铁路支线及港口码头等一批重大项目。全市新增高速铁路里程16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626万吨、电力装机容量280万千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面完成农村道路硬化,解决了农村50多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区域统筹取得突破。省政府批准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明确将环三都澳区域列入全省十大重点开发区域,宁德在海西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全市城镇化率达41.5%,比2005年提高3.3个百分点。宁德中心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五年累计投入市政设施建设资金100多亿元,以城市路网、园林景观为重点的市政设施逐步完善,中心城区面积扩大11平方公里,人口增加4万人。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社会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民营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对外经贸不断拓展,外贸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是2005年的3倍和4.1倍;对台港澳侨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宁德港被批准成为对台直航口岸,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和台湾工业园区加快建设;大项目招商与片区招商取得重大成效,成功对接落地一批中央企业、大型民企项目,累计承接浙商企业300多家。
——生态环境保持优良。生态市建设加快推进,绿色宜居功能得到强化,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全省前列。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一批重点企业节能示范工程、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和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得到有效实施。环境保护持续加强,重点流域、海域、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各县(市)均建成投产一座以上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控制在省下达目标内。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五年累计实施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390个,对接“6·18”项目成果2293项。各类教育加快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持续巩固,中职校教学实训能力明显增强,宁德师范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获准设立,结束了我市无本科院校的历史。新医改启动实施,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加强。文化旅游事业加快发展,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广播电视“村村通”提前实现。全民健身氛围逐步形成,竞技体育水平持续提升。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6.4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1.7%和11.4%。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住房、汽车、旅游、教育等日益成为消费热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平安宁德”建设持续深入,社会保持安定稳定。
专栏1:“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 ||||||||
序 号 | 指 标 | 单位 | 2005年 | 规划目标 | 实现情况 | |||
2010年 | 年均增长或提高 | 2010年 | “十一五”年均增长 | |||||
1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335.09 | 超过600 | 12% | 736.45 | 13.9% | |
2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万元 | 1.1 | 1.9 | 11% | 2.4 | 14.1% | |
3 |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 % | 23.2:34.7:42.1 | 17:41:42 | 18.5:43.4:38.1 | |||
4 | 城镇化率 | % | 38.2 | 45 | 6.8个百分点 | 41.5 | 3.3个百分点 | |
5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20.33 | 超过40 | 13% | 62.83 | 25.3% | |
6 | 地方财政收入 | 亿元 | 12.65 | 超过23 | 13% | 40.51 | 26.2% | |
7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135.54 | 240 | 12% | 371.1 | 24.8% | |
8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120.36 | 212 | 12% | 233.50 | 14.3% | |
9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 | % | 2.4 | 3左右 | 2.9 | |||
10 | 实际利用外资 | 亿美元 | 0.17 | 0.3 | 10%以上 | 0.71 | 32.9% | |
11 | 出口总值 | 亿美元 | 3.25 | 6.5 | 15% | 9.74 | 24.5% | |
12 |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 | 29.2 | 38 | 40.05 | |||
13 | 城市(含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 60 | 65.5 | ||||
14 | 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率 | % | 60 | 64.4 | ||||
15 |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9 | 8.3 | ||||
16 | 城镇新增就业 | 万人 | 3.2 | 累计12 | 累计12.7 | |||
17 | 转移农村劳动力 | 万人 | 6.2 | 累计25 | 累计26.4 | |||
18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4.3 | 4.5以内 | 3.03 | |||
19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9785 | 15000 | 9% | 16815 | 11.7% | |
20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3808 | 5100 | 6%以上 | 6542 | 11.4% | |
21 | 单位GDP综合能耗 | 吨标煤/万元 | 0.548 | 明显下降 | 0.53 | -3.28% | ||
22 | 森林覆盖率 | % | 65.8 |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 64.8% | |||
23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 COD | 万吨 | 3.36 | 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 | 3.41 | ||
SO2 | 万吨 | 0.48 | 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 | 1.69 | ||||
24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6.29 | 8以内 | 6.5 | |||
25 | 总人口 | 万人 | 327.03 | 340以内 | 336 | |||
26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 | 80 | 95.88 | ||||
27 |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 | 万人 | 15 | 23.7 | ||||
注:主要污染物指二氧化硫(SO2)和化学需氧量(COD);总人口不含流动人口。 |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
展望“十二五”,我市跨越发展的外部需求和内部支撑条件日趋成熟,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与竞争压力也不断聚增。宁德正处于一个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
一、面临的机遇
——海西政策效应持续拓展作为空间。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持续加大对海西建设的政策支持,环三都澳区域被列为国家、省的重点开发区域,有利于我市不断深化发展思路,发挥集聚效应,全面提升在海西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强化对台交流合作中拓展政策的综合效应,全力推动跨越发展。
——自主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新引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国家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我市乘势而为,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宁德实现跨越发展增添新动力。
——重化产业呈现向深水港区转移集聚。随着我国能源、矿产等大宗工业原辅材料对外依存度的进一步提高,将促使钢铁、石化、能源、重型装备等重化工业加快向沿海地区转移集聚,有利于我市依托富集的深水岸线这一核心资源,引进发展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大产业,在大规模集聚发展临港重化产业中实现跨越发展。
——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快速改善。随着我市现代化综合交通集疏运体系和海西多元化能源基地的加快构建,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持续增强,长期制约发展的“瓶颈”进一步破除,有利于我市发挥区位、港口和后发优势,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跨越崛起成为海西东北翼新的重要增长极。
二、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市迎来了跨越崛起的历史性机遇,但加快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首先,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我国经济回升的内在动力仍待加强,宏观环境存在新的不确定因素;其次,我市经济总量小,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在国家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下,转型发展、跨越发展面临新的更高要求;第三,我市正处于加快发展、缩小差距的攻坚阶段,在全省比学赶超、争先跨越的发展热潮中,围绕项目、人才、技术、资金的竞争更加激烈,赶超发展任务艰巨;第四,新时期经济的加快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更加需要改革推动,进一步改革涉及政府、企业、群众等各方面利益的深层次调整,改革攻坚将面临新的考验。
总体而言,宁德将迎来一个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又要保持清醒认识,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科学把握发展规律,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新的思路去谋划自身的发展空间、发展途径和发展策略,力求发展有更大作为、人民福祉有更大改善。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全面落实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跨越发展,努力开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按照“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全面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把宁德建设成为富有竞争力的海西东北翼中心城市,为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决定性基础。
二、基本原则
——突出先行先试。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勇于变革、大胆创新,以先行先试抢占先机。坚定不移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改革,破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思维定式。全方位推进大开放战略,深化宁台合作,形成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突出转型升级。着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着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突出项目带动。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高起点策划、生成、运作、落地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不断提高生产性项目投资比重。建立健全项目工作机制,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努力形成大项目带动大投资、大投资带动大发展的局面。
——突出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加快建立创新体系,大力改善创新环境,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加自觉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建设创新型社会。
——突出民生优先。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公平正义,营造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突出协调发展。加大对山区的支持与倾斜力度,努力促进环三区域核心区、主体区和统筹区一体化联动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推动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在海西发展格局中位次前移,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进展。
——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15年达1500亿元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万元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5%,到2015年达190亿元以上,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达120亿元以上,均比2010年翻一番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五年累计投资额达35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51∶39;工业化率提高到44.2%;城镇化率提高到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5%,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5%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城镇就业持续增加,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市总人口控制在350万人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10%以上,分别超过2.7万元和1万元;价格总水平基本保持稳定;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套数完成省下达任务。
——社会建设重大进展。基本建立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0%以上,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全市;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18%,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
——生态环境更加优化。生态市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经济增长、人口布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更趋协调。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森林蓄积量达3100万立方米,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22.6万亩;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省下达任务;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稳定在60%以上。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完善,市场主体活力充分显现,政府行政效率明显提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参与国内外合作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
专栏2:“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 |||||||
分类 | 序号 | 指 标 名 称 | 单位 | 2010年 预计 | 2015年 目标 | 年均 增长(%) | 指标 属性 |
经济发展 | 1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736.45 | 1500以上 | 16以上 | 预期性 |
2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万元 | 2.4 | 5左右 | 16以上 | 预期性 | |
3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62.83 | 190以上 | 25 | 预期性 | |
4 | 地方财政收入 | 亿元 | 40.51 | 120以上 | 25 | 预期性 | |
5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371.1 | 1100 | 25 | 预期性 | |
6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233.50 | 490 | 16 | 预期性 | |
7 | 外贸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9.74 | 19.6 | 15 | 预期性 | |
8 | 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 | 亿美元 | 0.71 | 1.15 | 10 | 预期性 | |
结构升级 | 9 |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 % | 18.5:43.4:38.1 |
……上述内容没有展示完整,更多请点击原文查看……
原文地址:https://www.ningde.gov.cn/ztzl/sswgh/lsgh/201103/t20110312_921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