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祯埠镇:原生态廊道助推乡村振兴
青田县祯埠绿道蜿蜒于瓯江之畔,全长约10.5公里,如一条绿色丝带串联起岭下、祯埠、陈篆、南岸四个村落。昔日的荒滩荒地,如今已嬗变为集生态保育、休闲游憩、科普教育、旅游富民于一体的美丽廊道。这条曾荣获“浙江最美绿道”称号的风景线,正日益成为推动区域共同富裕的重要纽带。

(一)规划引领,生态优先
一是原生态理念贯穿始终。祯埠绿道建设始终坚持“最小干预、最大保留”原则,在规划阶段就明确生态保护红线,保留沿线古松密林、江滨微湿地、微沙滩群落等自然景观,绿视率达到90%以上。二是微改造手法精雕细琢。采用“微设计、微改造、微投入”的“三微”手法,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乡土植被,避免大拆大建。建设中创新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采用透水铺装、生态草沟等绿色设施,实现雨水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三是本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注重挖掘和保护沿线传统村落文化,将青田石雕文化、侨乡文化等元素巧妙融入绿道景观节点设计,使绿道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的窗口,避免了“千道一面”的同质化现象。

(二)产业融合,绿道赋能
一是创新强村公司运营机制。成立全国首家纯集体性质的生态强村公司,统一运营绿道资源,打造“祯味道”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实现农产品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提升产品附加值。二是培育“绿道+”多元业态。精心规划建设绿道经济产业带,重点发展三大类型28个项目,如强村富民型项目、农旅融合型项目、团建企划型项目,着力推动绿道从单一的生态景观功能向复合的经济发展平台转型,构建起一条共生共赢的活力经济带。三是搭建供需精准对接平台。在绿道沿线驿站设置“需求信息栏”,实时发布游客采购需求和村民供应信息,打通产销对接“最后一公里”。这一创新做法极大便利了土特产销售,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

(三)共建共享,长效管护
一是民事民议聚共识。建立绿道建设议事协调机制,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建议,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村民代表参与等方式,形成“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的良好氛围。在“零政策处理款”情况下,村民自愿提供滩涂和树林,工程提前3个月完工。二是民事民办促参与。引导村民通过投工投劳、资源入股等方式参与绿道建设和运营,沿线村民积极开办农家乐、民宿、特产商店,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绿道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500万元。三是民事民管保长效。建立“政府指导、村社主体、村民参与”的三级管护机制,划分管护责任区,聘请当地村民担任绿道管理员,既解决就业问题,又确保绿道设施完好、环境整洁、秩序井然,实现可持续发展。
祯埠绿道的实践表明,美丽廊道建设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民生工程、共富工程。通过精准的生态定位、创新的运营机制和有效的共建共享,一条绿道可以激活一片区域、带动一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如今的祯埠绿道,已成为连接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生态与发展的活力纽带,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祯埠样本”。
原文地址:http://jsj.lishui.gov.cn/art/2025/10/30/art_1229219406_590012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