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CC规范网,争做您的第一个学习站!

在电脑里把整栋楼先盖一遍——长沙智慧赋能建设项目 BIM技术让建筑懂得“思考”

2025-10-31 08:20:36

“在电脑里把整栋楼先盖一遍。”“施工前,让所有问题都暴露出来。”这些已不再是设想,而是长沙建筑领域正在发生的一场智慧创新。

在长沙的三个在建项目中,基于bim技术构建的集成化、智能化与可视化平台正得到深度应用。通过实地探访可以观察到,从设计、施工到维护的各环节,数据驱动决策有效提升了项目管理效率,降低了施工风险,为工程质量和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设计革命--从“纸上谈兵”到“全景预演”

走进中建·博萃府项目设计部经理刘科的办公室,屏幕上正进行一场“毫米级”的博弈,只见刘科轻点鼠标,地下室管线如血管般立体呈现。

通过局部反梁设计,让风管贴梁底排布,中建·博萃府地下车库的净高从2.4米提升到了2.65米。

“看这根风管,我们通过局部反梁设计,让它贴梁底排布,净高从2.4米提升到了2.65米。”刘科边说边旋转模型,“这在传统二维图纸时代几乎不可能精准实现。”

这种变革让设计从平面走向立体。

中建·博萃府项目采用了bim深化前置模式——管线综合设计与施工图同步进行,彻底改变了传统“先出图、后深化”的流程。“这要求各专业设计师在同一个三维平台上协同工作。”刘科介绍,“就像指挥交响乐,每个声部必须精准配合。”

施工现场,技术员正通过手机查看bim模型。“以前靠想象,现在有精准三维导览。”技术员对照模型调整管线支架位置,“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就像有了‘建筑gps’。”

珠江·颐德公馆湘江序项目地下室管线综合bim模型。

而在珠江·颐德公馆湘江序,项目负责人朱亚宁展示了bim技术的神奇魅力。“我们不是在‘画图’,而是在‘造楼’。”他指着屏幕上正在自动进行碰撞检查的模型说,“bim就像建筑的‘预演系统’,所有管线冲突在虚拟世界中已解决。”

朱亚宁介绍,该项目运用bim三维建模,提前规划管线、模拟排布,固定好管道穿梁穿墙位置,提前预埋套管,避免了与结构冲突等问题,也保证了精装效果。

在该项目的地下车库,这里早已不是我们对车库昏暗低矮、管线杂乱无序的刻板印象,“我们车库也是利用bim技术,贯穿设计、施工,实现全流程可视化管控的地下室,地下一层车道精装完成后,最低点净高都有2.7米。”朱亚宁说,除了地下室,该项目地上塔楼部分也全部运用了bim技术进行现场施工指导。

智慧赋能--从“人防”到“技防”的飞跃

这种“数字孪生”技术正延伸到更广领域。

丁家垅城改项目bim+智慧工地数据决策系统。

丁家垅城改项目深度应用“bim+数智工地”技术,通过构建“1个平台+n个模块”的应用架构,集成了多项智慧管理功能,实现了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实时化、可视化与系统化。在此基础上,平台进一步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最终实现了管理流程的透明化与高效化。

通过bim技术在图纸会审、机电管综等方面的应用,该项目发现图纸设计存在顶板缺失、基础柱偏位、管网冲突等38处问题,经及时修改图纸,避免了经济损失,大大节约了工期。同时,项目在塔吊布置阶段便深度应用bim技术进行事先防碰撞检查,从源头上规避了群塔之间及塔吊与楼栋的干涉风险。

项目创新应用远不止于此。

“智慧工地可实现ai视频自动识别未戴安全帽等违规行为,还可通过语音提醒,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该项目总工程师吴庆苏介绍,项目进一步引入“ai+智能塔吊”系统,通过实时获取并高速计算各塔机运行姿态,实现动态防碰撞预警,有效辅助塔司安全作业。该系统不仅能预防约80%的人为安全事故,还通过统一调度任务,使塔机利用率提升一倍以上,结合项目管理平台,实现了约30%的综合提效。“以前项目管理靠经验,现在靠大数据,就像从‘功能机’升级到了‘智能机’。”吴庆苏感慨。

这三个项目勾勒出长沙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轨迹,从单点技术应用走向全流程赋能,从工具升级走向模式变革。

“bim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新的建造哲学。”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跃先表示,它让建筑从“建成后再发现问题”转变为“建造前就解决问题”。

长沙有越来越多的项目正加入这场变革。当设计师在电脑前轻点鼠标调整模型,当施工人员用手机查看三维导览,当管理人员通过大数据决策……建筑行业已然在技术的赋能下焕发新生。

 

原文地址:http://szjw.changsha.gov.cn/zfxxgk/gzdt/zhdt/202510/t20251024_12031402.html

上一篇:宿迁2025年10月份第3期城区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核定情况
下一篇:王君正主持召开昌都自治区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 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