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特色完整社区建设试点2025年第三季度工作情况·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建设专刊(1)
【工作动态】
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
【工作落实】
兴庆区崇安社区石榴籽抱成团共筑和谐家园梦
金凤区民生花园社区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 绘就民族团结新画卷
永宁县永和社区以“睦邻”之笔共绘多民族亲如一家“幸福画卷”
大武口区团结社区互嵌聚力“融出彩” 共绘社区“幸福圈”
惠农区水韵名都社区“幸福家”绽放石榴花开“团结美”
利通区金花园社区打造互嵌式社区 共绘民族团结新图景
沙坡头区福兴苑社区民族团结情共绘完整社区幸福新图景
青铜峡市东街社区“三向发力”促互嵌 构建和谐新画卷
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努力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提出要“有形有感有效加快示范区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宁夏的使命任务。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2025年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紧紧围绕“牢记嘱托担使命加快建设示范区”主题,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决策部署,立足宁夏区情,找准着力点,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建办科〔2022〕48号)明确要求健全社区治理机制。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培育社区文化,凝聚社区共识,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是: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健全社区治理机制。指导建立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居民自治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机制,形成社区治理合力,推动社区形成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依据城市更新体检结果,与“5分钟”“10分钟”“15分钟”生活圈建设相衔接,按照“补改一批、转型一批、划转一批、配建一批”原则,完善社区教育、医疗、购物、娱乐、健身、养老、托育等生活服务设施,为各民族群众提供一站式便捷高效服务。三是坚持服务提质,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以各民族居民需求为导向,丰富服务内容与形式,推行网格化与精细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扩大服务资源共享,重点关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失业人员、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个性化生活需求,切实解决社区各民族居民在语言交流、就业创业、就医就学、养老托育、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方面的现实难题。四是坚持文化浸润,促进社区互嵌共融。积极创新文化服务和文化治理机制,指导建立公共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耦合机制,提升社区文化治理效能。五是坚持教育引导,凝聚社区思想共识。指导各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全过程和全领域,找准社区治理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契合点,大力推进社区治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同频共振。
下一步,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将“牢记总书记嘱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按照2025年6月12日全国完整社区建设工作现场会、2025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中一体化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目前,69个自治区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已全部一体化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努力提升完整社区建设品质,打造一批便民服务设施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商居和谐的宁夏完整社区建设样板社区,持续推进宁夏城市更新行动高质量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银川市宣传画
兴庆区崇安社区石榴籽抱成团共筑和谐家园梦
银川市、兴庆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积极推进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持续推动兴庆区崇安社区积极探索“互嵌式社区”建设模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党建引领、民生保障、民主协商、民族团结、文化共融等多维度创新实践,推动社区治理向精细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优化社区服务功能,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主要做法与成效:一是以党建为引擎,夯实社区建设之“基”。崇安社区将党建工作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核心动力源,社区建强“社区党委+4个小区党支部+12个楼栋党小组+27个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链条,做优“网格长+网格员+微网格长+微网格员”治理体系。完善六社联动治理机制,形成协商共治、良性互动良好局面。围绕各族特殊人群开展心理疏导、家政服务等个性化服务,促进各民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为社区民族团结工作打下坚实根基,让民族团结在基层治理中生根发芽。二是以民生为导向,点亮社区治理之“灯”。共驻共建聚合力,社区党委通过整合辖区20余家共建单位资源,发挥辖区单位、企业、社会组织作用,常态化召开党建联席会,联合开展政策宣传、困难帮扶等活动100余次,累计实现各族群众“微心愿”375个,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治理格局,为民族团结凝聚各方力量。协商议事解民忧,打造“大事小情聊天室”,组织开展居民议事会,解决环境整治、邻里矛盾等问题,促进各民族居民和谐共处,维护民族团结良好氛围。三是以文化为纽带,织密民族团结之“网”。聚焦各民族文化交融需求,社区先后举办凤北邻里节、百家宴等特色品牌活动200余场。打造唐徕印记馆,深入挖掘唐徕老城文化底蕴,成立“小红帽唐徕老城文化故事宣讲队”,讲好老城历史文化,增强各民族居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文化互动中增进情感认同,让文化纽带串联起各族群众的心,形成互帮互助、共融共乐的民族团结网络。四是以需求为导向,提升民族团结之“温”。建强阵地优服务,聚焦“一老一小一弱”群体需求,引进凤凰北街老年大学分校、银房康养、唐徕卫生服务站等组织,培育暖万家助老服务队等志愿服务团队,打造15分钟生活圈,为各族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让民族团结更有温度。精准帮扶暖民心,联合辖区和仁堂口腔医院定期开展义诊活动;发动爱心企业每月为辖区二十余名空巢、独居、残疾、困难老人赠送爱心粥;针对参战参试老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老党员等老人开展十余期“荣光守望、倾听陪伴”活动;携手银川蜗牛之梦助残济困中心打造“蜗牛工坊”,助力残疾人就业,让各族居民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巩固民族团结成果。
下一步,兴庆区崇安社区将继续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推进“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品牌,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打造各族居民的幸福家园,形成民族团结新格局。
兴庆区崇安社区组织开展各民族文化交融活动
兴庆区崇安社区六社联动治理机制,形成协商共治、良性互动良好局面
金凤区民生花园社区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 绘就民族团结新画卷
银川市、金凤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进一步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推进金凤区民生花园社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完整社区建设试点为契机,深化“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大互嵌工程,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石榴花开美宁夏”的生动局面。主要做法与成效:一是党建引领聚合力,筑牢互嵌式治理根基。社区构建“1+3+N”红色治理体系,依托“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网络,设立“红色议事厅”7个、“楼栋微党校”15处,累计召开民主协商会议56次,解决电梯改造、天然气管道更新等民生问题12件,整治商户经营、环境卫生等问题20余项。创新“民生e家”线上服务平台,实现诉求闭环处理287件,办结率100%;推行“早见面晚视频”关爱机制,30名“共享儿女”志愿者提供助老服务420人次,织密社区服务网。二是文化交融润民心,深化民族团结内涵。打造1000平方米“民族团结之家”,设立民族艺工坊、石榴籽书屋等功能区,组建宣讲队、文艺队等12支队伍,培育文化骨干86人。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34场,参与群众2300余人次;举办“翰墨丹青颂团结”书法课堂,创作民族团结主题作品120幅,推动非遗技艺传承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制定《社区居民公约》,设立“民族团结积分超市”,评选“最美家庭”26户,通过文化浸润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深入人心。三是服务优化促共享,提升社区生活品质。建成1900平方米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设置4个“全科窗口”,实现政务服务“一窗通办”;打造“15分钟生活圈”,引入便民商铺42家,建设智能快递柜8组、充电桩36个。运营“幸福食堂”为75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餐食1.2万份。聚焦“一老一小”,开展义诊12场,服务儿童320人次;设立“暖心驿站”7处,服务新就业群体260人次,落实困难群众结对帮扶46对,解决实际问题83个。四是健全机制固成果,激发持续发展动能。严格落实《金凤区互嵌式社区建设导则》,建立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行“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单位接单”模式,完成共建项目17个。打造民族团结示范点3个,培育“民族团结带头人”8名,推动互嵌式社区建设制度化、常态化。
下一步,金凤区民生花园社区将进一步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持续优化互嵌式社区环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基层智慧,打造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示范样板。
金凤区民生花园社区“中华民族一家亲,石榴花开美宁夏”活动
金凤区民生花园社区党建引领聚合力,筑牢互嵌式治理根基
永宁县永和社区以“睦邻”之笔共绘多民族亲如一家“幸福画卷”
永宁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推动永宁县永和社区以“治理、服务、文化、空间”为抓手,把“多民族亲如一家”的理念融入完整社区建设,不同民族居民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织就了一张“环境宜居、服务便捷、文化和谐、治理有效”的完整社区“幸福画卷”。主要做法与成效:一是空间“微更新”,让环境更宜居。针对小区公共空间不足、设施缺失等问题,永和社区以“居民提需求、社区列清单、支部来对接”的模式,通过微规划、微改造、微治理、微服务、微协商的“五微工作法”,对闲置空地、楼道空间、边角地带等基础设施不断更新。今年来,打造“儿童友好广场”1个、“便民驿站”1处,增设非机动车充电桩15处200余个,设置免费停车泊位1200余个,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让公共空间更具温度。永和社区通过空间再造,将文明触角延申至每个家庭,汉族医生裴凤玲定期为少数民族老人上门体检,回族阿姨王金梅长期帮助行动不便的汉族老人张生华夫妇,并建立了亲如一家的邻里情……在永和社区,这些琐碎却温暖的日常,已渗透进柴米油盐的“共生场景”。永和锦城小区新增的“睦邻花园”内:花环拱门、儿童沙坑、花园小道,居民们携手种下“民族团结花”,闲暇之余过来浇浇水,除除草,这里已成为邻里间交流的“趣缘”空间。二是服务“一站式”,让生活更便捷 。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社区设立“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整合政务服务、养老托幼、健康医疗等资源,引入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提供居家养老、课后托管、矛盾调解等个性化服务。同时,通过“定时驻点+流动服务”,将高龄认证、政策咨询等服务送到小区广场、居民家中。目前,群众在社区可“一站式”办理政务服务事项20余项,引入中医理疗、课后托管、兴趣培养、健身娱乐等服务10余项,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真正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幸福驿站”。走进“社区食堂”,居民可以品尝到专业厨师精心准备的家常菜肴,在这里居民不仅享受到“舌尖上”的幸福,更感受到“心坎上”的服务。建立在小区内的便民驿站,设有理发、裁缝、磨刀磨剪子、家电维修、配钥匙、银饰加工等多项便民服务,这一方小天地切实发挥出联系群众、服务百姓的大作用。三是治理“齐参与”,让社区更和谐。永和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多方参与”的治理模式,推动社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公司、社区群众“四方联动”。社区11支志愿服务队化身社区“毛细血管”,为社区治理注入强劲动力;“银发调解队”的长者用“方言+情理”化解矛盾,“朝阳志愿队”的大学生开展“爱心托管班”,“格格管家服务队”不定期开展“睦邻探巢计划”,“石榴籽”议事会的成员通过“凉亭议事会”“流动办公桌”“线上意见箱”“睦邻会客厅”等渠道,让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决策,采取“听、议、决、做、评”方式,先后协商解决易涝点改造、路面维修、屋顶修缮等民生问题50余件,小区治理难题10余件,社区矛盾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9%,将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治理格局。四是文化“聚民心”,让邻里更和睦。永和社区深挖“睦邻文化”基因,以“文化交融、情感共鸣”为核心,打造“互嵌式”文化场景;通过搭建“文化共赏”平台,连续6年举办举办“文化艺术节”“邻里百家宴”“我们的节日”“中国社区网络春晚”“非遗文化大集”等,各族群众自发组织合唱、乐器演奏、舞蹈等文化交流活动10余场,构建"月月有主题、季季有亮点"的文化生态圈。同时,开展“石榴籽课堂”“凉亭微宣讲”“榜样故事会”等寓教于乐的“文化共学”活动40余场次;居民解怀福自创的诗词《邻里赋》、少数民族群众李凤川积极参加“桑榆红宣讲团”,年均开展宣讲20余场次,成为解读党的政策、讲述民族团结故事的主要成员。社区不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举办剪纸、金丝沙画、吹糖人、糖画、拓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课程,让传统文化在社区扎根发芽;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成为“随时能聚、随时能乐”的“文化纽带”,各族群众在交流中产生共鸣,在互动中增进“文化认同”。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从“服务碎片化”到“治理一体化”,以基层治理的“优”,推动“完整社区”的“实”,永和社区真正将“多民族亲如一家”的理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图景”。
永宁县永和社区织就“环境宜居、服务便捷、文化和谐、治理有效”的完整社区“幸福画卷”
永宁县永和社区民族团结手工艺品
大武口区团结社区互嵌聚力“融出彩” 共绘社区“幸福圈”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推动大武口区团结社区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主线,紧扣“一老一小一圈”民生关切,深耕“团结社区话团结”特色品牌建设,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走深走实,成功构建起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见行见效。主要做法与成效:一是“一餐热饭”暖民心,托稳“一老”幸福晚年。针对辖区老年群体“吃饭难、就餐愁”的民生痛点,团结社区精准施策、系统破题,探索形成成熟化、规范化的为老助餐服务体系。结合老年人口分布密度与实际助餐需求,统筹整合各类资源,打造80平方米功能完善的“团结大食堂”,日均为120余名老年人提供便捷、可口的就餐服务。在运营模式上,创新采用“家庭充值+政府补贴”的普惠多元兜底机制,已为辖区100余名60岁以上“ABCD”类特殊老年群体提供涵盖助餐、生活照料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同时,建立精细化餐饮管理体系,严格落实餐饮具清洗消毒、食品留样、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等制度,切实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这一暖心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难题,更让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政策的温度与关怀,进一步深化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认同与思想共识。二是“一盏心灯”护成长,守护“一小”美好未来。围绕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需求,团结社区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维度,率先打造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首家社区托育服务中心。该中心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5平方米,已为200余个家庭的0-3岁婴幼儿提供全日托、半日托、临时托等多样化普惠性托育服务,帮助每个家庭每月平均节省育儿支出800-1200元,切实缓解了家庭“育儿难”压力,助力家庭成员实现工作与育儿的平衡。针对困难儿童群体,社区构建起多主体参与、多维度覆盖的精准帮扶机制。以单亲留守儿童果果为例,自2015年起,社区持续关注其成长,先后协调解决户口登记、入园入学等关键难题,并牵头组建“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团队,为果果提供生活照料、心理疏导、学业辅导等全方位关怀。2024年,社区进一步链接12家爱心商家资源,对果果家进行居住环境微改造,妇联、学校等单位也积极联动、协同发力。截至目前,社区已累计帮扶20余名困难儿童,有效促进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改善了特殊家庭亲子关系,充分彰显了社区对未成年人的责任担当与关爱温情,让各民族少年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成长。三是“一个阵地”聚合力,织密“一圈”服务网络。在推进民族团结工作中,以社区为核心阵地,拓展“红色家园”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整合11家共建单位资源,构建覆盖广、功能全的“宣教服务圈”,将民族团结理念融入基层建设、党员教育与为民服务各环节。具体实践中,社区多维度发力,文化上,结合春节、古尔邦节策划“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丰富各族居民精神生活;安全上,联合公检法、金融机构开展反诈宣传;思想上,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家门口的红色课堂”,邀老党员、老模范讲党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观。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社区进一步升级载体,打造“一心七园”品牌(“一心”为社区党委领导轴心,“七园”含红色家园、石榴家园等),夯实精神家园基础;选树典型,如通过“最美家庭”评选发掘回族姑娘果果与7位汉族“爱心妈妈”的跨民族故事;用板凳宣讲团、流动“小喇叭”等接地气形式,让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此外,社区以“团结社区话团结”品牌为引领,整合企业、社会组织资源,搭建“红石榴家园”“60为80”互助平台,提供助餐、托育等服务,完善“15分钟便民圈”;还引导企业参与“红石榴”公益集市、开展“书记下午茶”活动,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推动共同体意识在社区落地生根。
下一步,大武口区团结社区将不断深化互嵌式社区治理模式,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让各族居民在社区中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共同分享社区发展成果,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社区常开长盛、绚丽绽放。
大武口区团结社区组织开展的母亲节亲子活动
大武口区团结社区共绘社区“幸福圈”
惠农区水韵名都社区“幸福家”绽放石榴花开“团结美”
石嘴山市、惠农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推动惠农区园艺镇水韵名都社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耕“多彩360°水韵一家亲”工作品牌,以“360度”全维服务为纽带,全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努力让各族群众的生活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超有爱超温暖。主要做法与成效:一是建强“一家亲”阵地,让闲暇时光“有滋有味”。为破解各族居民“活动无场地、互动少平台”难题,我们全力推进特色功能室建设,累计打造12个“一家亲”主题空间,把“冷清角落”变成“热闹据点”。晨间“银发乐园”:每天清晨,二胡、口弦、扬琴,各民族群众在功能室里“合唱”,老人们自发组成的“跨民族乐队”,奏得尽兴、听得开心,常有路过居民忍不住加入合唱;你看,“气质奶奶”站在一起形成一道风景线,舞蹈队和模特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午后“欢乐驿站”:棋牌区里,各族居民围坐一桌打扑克、搓麻将,输赢间用方言调侃、用笑容互动;阅读角里,老师带着孩子读民族故事,偶尔还能听见“这个习俗我们民族也有”的惊喜交流。非遗“体验课堂”:依托“一家亲非遗工坊”,老师手把手教大家扎染、做剪纸、绣民族纹样,学剪窗花,指尖创作中,文化差异变成了互学互赏的乐趣。真正实现“闲时有处去、有事能参与、有乐可共享”。 二是绘美“民族风情楼道”,让文化魅力“触手可及”。为让互嵌式氛围“看得见、入人心”,我们启动“楼道焕新计划”,邀请专业画师与各族居民代表共同设计,在社区楼道绘制“民族文化墙”;彩绘里有各个民族的服装穿着习惯,既有回族的唯美、蒙古族的狂野,也有汉族的大气、满族的优雅,每一幅都由居民投票选定,不少人还主动帮忙递颜料、擦画笔,变身“楼道美容师”。如今上下楼,孩子们会指着彩绘问“这是哪个民族的衣服”,长辈们趁机讲民俗故事;邻居相遇时,常有人说“社区楼道的画比家里挂的还好看”,冰冷的楼道变成了传播民族文化、增进情感认同的“流动展厅”,社区颜值与文化氛围感双双“提档升级”。三是未来可期,继续向美好出发。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丰富民族文化活动的形式,鼓励大家发挥创意,把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完整社区建设中,持续完善社区的治理机制,让大家能更方便地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咱们社区会越来越美好,“中华民族一家亲,石榴花开美宁夏”的画面会一直延续下去 !
惠农区水韵名都社区自发组成的“跨民族乐队”
惠农区水韵名都社区绘美“民族风情楼道”
利通区金花园社区打造互嵌式社区 共绘民族团结新图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吴忠市、利通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进一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推动利通区金花园社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拓展服务载体、深化文化浸润、创新治理模式等一系列扎实举措,积极探索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效促进了辖区内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石榴花开美宁夏”的生动局面在金花园社区成为了可感可及的日常现实。主要做法与成效:一是打造互嵌式居住环境,夯实共居基础。社区以完整社区建设为契机,联合住建部门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升级,在户型规划、公共空间设计中充分考虑多民族群众生活需求。融入各民族文化元素,改造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为各族群众提供户籍代办、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推动各族群众在居住空间上深度嵌入。通过打破传统居住分界,促进各族群众相邻而居、和谐共处、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居住格局。二是拓展服务功能,搭建"共学共享"平台。社区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多元化服务平台。教育服务方面,社区整合党群团、文体等各类资源,图书阅览等功能场所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文明实践广场、开放式党校、“七彩家园”文化长廊等实践点,为居民提供学习知识的场所。生活服务方面,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日间照料、免费义诊、心理疏导等基础服务。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社区整合辖区资源,打造以居住小区为中心,15分钟步行可到达的生活圈,范围内有超市、药店、餐厅、卫生服务站等,满足居民吃、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三是深化文化浸润,营造"共事共乐"氛围。社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润心,深入开展文化交融活动。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中秋团圆百家宴",组织"古尔邦节联欢",组织居民开展剪纸活动,创作出红色中国结、红色窗花等剪纸作品,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文艺创作成果丰硕,创新推出《总书记来到咱们家》等歌曲,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对总书记的感恩之情以及社区的发展变化。文化空间提质升级,打造"民族书屋",设立"民族手工艺工作室",定期开展技艺传授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增进了各族群众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四是创新治理机制,凝聚"共建共治"合力。社区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构建四级组织架构:建立“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楼道红管家”4级组织架构,让治理触角向更小单元延伸。巩固共驻共建机制:持续巩固社区“联合党委”共驻共建机制,通过在职党员发挥“双报到双服务”作用。共建单位聚焦网格公共服务、民生事项,投入资金为居民解决民生实事、圆梦“微心愿”。划分网格精准服务:在社区内划分12个网格,设网格长和专职网格员,通过党员代办、认领微心愿、制作“七彩便民卡条”等方式,为居民提供贴心服务。通过这些创新举措,形成了"有事好商量、难事共同帮"的治理新局面。五是突出特色亮点,打造示范品牌。社区注重培育特色品牌项目。“兰花芬芳”志愿服务品牌:以“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命名,社区先后组建了“老娘舅”“红袖章”“红管家”等7支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了行胜于言志愿服务、为民办事暖心服务等活动。“社区邻居节”品牌 :通过邻里百家宴、茶话会、文艺演出等形式,引导各族群众像亲人一样聚在一起,共享百家宴、共唱邻里歌、共叙邻里情,成为彰显社区特色、展现居民风采的品牌活动,这些特色项目成为社区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载体。
目前,利通区金花园社区互嵌式社会环境日益完善,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下一步,金花园社区将持续深化完整社区建设,打造更多民族团结特色品牌项目,进一步擦亮"金花园里石榴红"的民族团结品牌,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利通区金花园社区民族歌舞有效增进了各族群众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
利通区金花园社区“兰花芬芳”志愿服务品牌
沙坡头区福兴苑社区民族团结情共绘完整社区幸福新图景
在中卫市、沙坡头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指导下,沙坡头区福兴苑社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统筹推进完整社区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从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到服务功能优化升级;从民族特色广场改造,到嵌入式社区服务完善;再到打造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微服务”品牌项目——社区在基层治理实践中,持续深化互嵌式社区建设,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情感认同与行动自觉,着力构建人心凝聚、和谐共生的共有精神家园。主要做法与成效:一是以“融”为要,巩固民族团结机制。依托“微光成炬幸福满格”网格治理品牌,从文化建设和民生服务入手,拓展活动类型与覆盖面,深化“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机制,以党群服务站改造为契机,推动党员干部带头办好民生实事。截至目前,已累计推动解决各类民生问题50余件,真正把“民生清单”转化为群众可见可感的“幸福账单”。二是以“情”为桥,深化民族互助温情。创新开展“共享菜园”项目,以邻里亲情为纽带,组织10户爱心家庭与困境儿童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在日常互动和持续关怀中凝聚邻里深情,营造团结友爱、温暖和谐的社区氛围。三是以“味”为媒,拓展民族共富路径。福兴苑社区党支部与中卫市四季鲜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等党组织结对共建,常态化开展每月28日的“四季鲜赶集”活动,为来自11个乡镇的各族群众搭建交流交往平台。活动既拓宽了居民增收渠道,也成为宣传民生政策、法律法规及妇女权益保障知识的重要窗口,进一步探索共同发展、团结富民的新途径。
沙坡头区福兴苑社区展示多民族服饰
青铜峡市东街社区“三向发力”促互嵌 构建和谐新画卷
青铜峡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为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推进青铜峡市东街社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推进互嵌式社区发展,通过“空间共聚”“社会共治”“文化共享”三向发力,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要做法与成效:一是打造“空间共聚”,提升互嵌式发展“广度”。以创建互嵌式社区环境为抓手,实施社区环境升级工程,打破空间壁垒,夯实民族团结硬件基础。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等基层阵地,开展“点单式”服务,满足群众宣传教育、休闲娱乐等需求,为居民打造精神家园。深耕阵地建设,拓展宣传阵地,延伸宣传触角,打造“石榴籽文化长廊和广场”,拓展综合性服务空间,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使优质服务触手可及。二是聚焦“社会共治”提升互嵌式发展“温度”。发挥警务力量,推动“警格+网格”深度融合,设立警务室、警民议事厅,开展治安巡逻、居民议事、纠纷调解、普法宣传等活动26次。聚焦群众“小微”需求,通过“两委”带头,党员示范,各族居民参与的方式,开展“靓丽星期五”环境整治25次。发挥联合党委作用,开展“一对一”帮扶、圆梦“微心愿”“双报到”志愿服务等活动15次,形成多方参与,多重治理的格局,使基层服务不断升温。三是着力“文化共享”提升互嵌式发展“厚度”。持续深化“我们的节日”活动,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为主题,开展写春联、剪窗花、做灯笼、手工编织等活动,使各族居民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浓浓节庆中增进情感。打造“东街大妈+红石榴”志愿服务品牌,以“东街大妈+红石榴”宣讲队伍为核心,组织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炕头宣讲”“板凳宣讲”“庭院宣讲”等特色宣讲活动15次,同时深入挖掘体现民族团结的文化资源,发挥“红石榴”文娱团队优势,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8场,让党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文化更具内涵更有“厚度”。
青铜峡市东街社区发挥“红石榴”文娱团队优势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
青铜峡市东街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
工作信息收集、整理、编辑:杨春波
原文地址:https://jst.nx.gov.cn/xwdt/zjdt/202509/t20250902_5006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