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CC规范网,争做您的第一个学习站!

贺住建函〔2025〕5号贺州关于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93号提案的答复(B类)

2025-08-29 09:46:55

刘正东、林凤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持续推进贺州市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贺州市历史悠久,潇湘文化、岭南文化、瑶族文化、客家文化长期相互交融,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现存古村落数量众多,保存较为完整。全市共有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8个中国传统村落,95个广西传统村落,总量排名全区第二。

近年来,在住房城乡建设部、自治区住建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国家级),八步区(自治区级)、钟山县(自治区级)分别纳入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我市按照“一体化推进、多元化保护、活态化传承、特色化利用、长效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围绕传统村落基础设施提升、历史建筑修缮、数字化建设、非遗保护传承等内容开展示范建设工作。项目涉及41个传统村落,总投资8.1487亿元,其中中央和自治区补助资金1.35亿元。2024年8月—10月已通过国家、自治区第三方验收。2024年9月,我市在全区工作会议上就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作经验发言。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加强了传统文化保护,群众好评不断,游客络绎不绝,实现了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2023年10月昭平县黄姚镇、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村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案例入选“全国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综合类示范案例”。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一张网”保护。一是实施挂牌保护。建立古建筑、古民居、古树保护档案,实行挂牌保护。目前,全市3个历史文化街区、48个传统村落、94处历史建筑、294株古树均完成挂牌保护工作。二是强化规划先行。目前全市已有3个历史街区、2个历史文化名镇、9个历史文化名村、85个传统村落编制了保护规划,规划中已划定核心保护区范围,并对保护对象制定了严格的控制指标。三是推进立法保护。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责任体系,压紧压实保护责任。先后出台《贺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等法规文件,指导县(区)出台《贺州市黄姚古镇保护条例》等保护条例,其中《富川瑶族自治县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被住建部列入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四是严格执法保护。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联合执法机制,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范围内的建设执法纳入“双随机”检查。依托“府检联动”机制,对破坏、损害历史建筑的违法行为,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其中,我市保护历史建筑的“张屋-牛庙保护范围内违法建设案”执法案例入选第五批全国文物行政执法优秀案例。

(二)“一盘棋”统筹谋划。一是强化高位推动。近年来,我市出台了《贺州市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等相关制度法规,对古村落保护工作构建了完整的市县乡村四级责任体系。县(区)组建了工作专班,相关村落成立了理事会,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聘请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贺州分院对全市95个传统村落进行详细“体检”,对古建筑、古树、历史文化等资源概况进行调查研究和论证分析,按照“分级保护、分类管理、镇村联动”的规划思路,编制了《贺州市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行动工作方案》《贺州市传统村落分级分类保护方案》,为下一步保护发展提供依据。二是强化技术指导。建立贺州市传统文化保护发展专家指导组,抽调了9名专业技术人员,采取挂点指导、技术巡查和集中会诊等形式,在档案建立、规划编制、项目实施等方面为基层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三是强化资金统筹。统筹各级各部门资金和项目,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2023年以来,共整合各类资金1.36亿元,同时引进广西旅发集团、桂邻里等社会资本投资26.75亿元,带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提质升级。

(三)“一条心”共同推进。改变政府“大包大揽”模式,探索推动“党组织+村集体+能人+村民” 广泛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共赢模式。一是强基础。通过整合各级各部门资金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基础设施,改善村落人居环境。二是引能人。积极探索“专家团队包村打造”的模式,吸引新住民助力村庄发展,吸引外出人才返乡创业。三是促合作。深挖传统村落闲置资源,通过村集体与运营团队共同合作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从引“客流”到重“客留”转变。例如,我市公安镇引入“桂邻里”团队,建立乡村振兴人才活动中心,与荷塘村集体共同经营管理,共谋村庄发展。打造匠人部落、荷塘阅舍等网红打卡点和慢生活体验区。导入手艺人、设计师等创意人才开设工作室,引入单位团建、古风研学等新业态。以“来者皆亲、居者为邻”为理念 ,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传递慢生活,提高荷塘村知名度,共有13名“新村民”留在荷塘村发展。同时吸引村民返乡开办15家农家乐、民宿等,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四)“多层级”文化传承。一是建好传承阵地。先后建立7个瑶族蝴蝶歌传承基地、6个瑶族长鼓舞传承基地、2个瑶族服饰传承基地和3个采茶调传承基地。设置非遗传习馆,开设非遗课堂,组织专业技术人才下沉到农村、中学、职业技术学校开展门唻歌、蝴蝶歌等非遗传承培训。二是搭好传承舞台。编排《寻根黄姚》《临贺长歌》等剧目,深挖本地文化、寻根文化,讲好贺州故事,传承农耕文明。其中,《临贺长歌》获得广西剧展桂花铜奖。三是育好传承“主力军”。培育工匠,厚植人才沃土。对全市传统工匠、工艺技能进行摸底调查,建档立册。开展工匠技能培训9期;与广西艺术学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戏曲表演等特色专业上开展深度合作,24名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

(五)“多元化”融合发展。一是与文化旅游相融合。全面挖掘、提炼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小镇和村寨。2024年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525.1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51.45亿元。二是与生态康养相融合。将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与生态康养结合,在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柳家乡,八步区南乡镇等地建立“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旅游+温泉康养+森林康养”的精品线路。三是与研学体验相融合。深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研学体验项目,依托黄姚古镇、英家村等革命老区,开办青少年夏令营,进行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寓教于游”“寓学于游”。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保护工作;二是提高对传统村落的管理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体系,保障传统村落的正常运转和发展;三是进一步整合资金加大对传统村落的投入,促进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贺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5年8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原文地址:http://zjj.gxhz.gov.cn/zwgk/fdzdgknr/jyta/t25892800.shtml

上一篇:新疆自治区住建厅召开近期职级和岗位等级晋升干部座谈会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