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蓝绿交织新画卷 建设碧水长天英雄城
朝阳江滩公园 程 曲摄
鱼尾洲公园 周袤 摄
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国家部委的直接指导支持下,2022年6月,南昌成功入选“十四五”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实现从省级试点到国家级示范的跨越。这不仅彰显了南昌在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的创新探索,还为全国同类型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在深入实施省会引领战略、全力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南昌始终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流程,致力于打造宜居、韧性、智慧之城。如今,一幅“蓝绿交织、碧水长天”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破 题
全域统筹 协同发力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频发,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影响居民生活与城市运转。南昌,襟三江而带五湖,生态资源丰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水域面积占全市区域面积近30%。面对城市涉水问题,南昌积极探索破解之道,海绵城市建设以一种低影响开发方式成为有效举措之一。
破解城市涉水问题的同时,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理念转变、政策引导、智慧管控和全民共建等方面协同发力、久久为功。在“全域统筹、洪涝并举、污涝共治、智慧管控”总体思路指导下,南昌依托滨江河湖湿地密集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方式。
制度领航,法治筑基。南昌积极推进立法工作,将工作中行之有效的经验举措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建立健全了“1+1+N+X”的政策文件体系,即“1部法规+1个管理办法+N项全流程管控文件+X项技术保障性文件”。2024年6月1日,《南昌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南昌海绵城市建设迈入法治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重点示范,系统推进。南昌按照“全域系统化推进、全流程强化管控、全类型示范引领”的工作路径,确定了“2+N”的推进模式。“2”即鱼尾洲和鱼目山2个重点示范片区,“N”即结合城市特色,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排水单元达标改造、内涝积水点整治、沿江排涝泵站建设等具体工程项目建设中,彰显“山水城相依、城景文交融”的特色。
创新赋能,全民共建。为解决以往群众参与度不高、监督管理效率低等痛点难点,南昌创新海绵示范项目二维码标识化管理模式,通过“一个项目一个码”,群众可以实时填报和反馈问题,提升了管理效率,增强了群众参与度,进一步促进了南昌海绵城市建设行稳致远。2024年,南昌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专班处理了160余条反馈信息。
审查严把关,示范立标杆。南昌积极创新监管模式,要求项目建设单位将施工图设计文件上传至“江西省住建云”平台进行审查,并在开展施工图文件审查时,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纳入重点监管范围。这一做法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如今,历经三年示范期建设,全市累计建成海绵城市区域189.58 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面积比例为 47.79%,连片示范效应显著。
蝶 变
改善生态 焕新城市
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征程中,南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美丽、安全与生态福祉回馈给广大市民,生动诠释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初心。
水安全关系着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南昌以“一点一策”着力消除历史易涝点,不断完善河湖调蓄水体、排涝站、自排闸的蓄排平衡调度体系,洪涝统筹能力显著增强。
此外,南昌充分利用近3300万立方米的河湖调蓄空间,每年用于河(湖)生态补水、道路及绿地浇灌、市政杂用等雨水量超200万吨,雨水资源化利用意识显著提高。
桃花河、乌沙河由曾经的“臭水河”蝶变为如今的“幸福河”,是南昌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生动注脚。南昌大力推进城市水环境治理三年攻坚行动,累计投入200多亿元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工作,污水集中收集率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南昌市14个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以上,城市水环境持续改善。
前湖水生态改善后吸引大量候鸟栖息;以滕王阁“三还”工程、赣江市民公园四期等项目为代表的长达39.6公里的赣江滨江风光带,尽显落霞与孤鹜齐飞之美……背后是南昌因势利导改善水生态,统筹实现城市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截至2024年底,南昌市生态岸线比例达72.4%;天然湿地保护率稳步提升,城市水生态持续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鄱湖明珠·中国水都”的水文化名片愈发闪亮。鱼尾洲公园斩获景观设计与环境领导力两项国际建筑大奖;赣江两岸,秋水广场、朝阳江滩公园等水生态景观串点成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滨湖滨江生态景观带。这些景观不仅展现了南昌的水文化魅力,更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南昌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雨水资源化利用意识明显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水文化名片持续擦亮,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惠 民
提升品质 助力发展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化全域性推进,从建筑小区到市政道路,从休闲公园到河湖堤岸,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生态旱溪、下沉式绿地等海绵设施随处可见。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南昌城市建设中深度落地、广泛应用,城市功能与品质日益提升。
“过去每逢大雨,车辆经过此处常会抛锚,不仅出行不便,更存在安全隐患。”南昌经开区居民李先生说,他对玉屏大街积水点的改造深有感触。如今,玉屏大街不仅解决了积水内涝问题,还提升了区域交通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在经开区空港花园安置房小区,通过建设透水铺装、雨水花园和雨水管道等措施,小区环境焕然一新。如今,这里“大雨不内涝,小雨不湿鞋”,市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显著提升。南昌航空大学的校园经海绵化改造后,雨天路面雨水飞溅的现象消失了,天一湖的水质更清了,“改造之后,下雨天出行方便多了。”学生们纷纷点赞。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提升了居民生活环境舒适度,更带来了显著综合效益。在鱼尾洲公园,经过净化后的雨水得以就地就近利用,每年可节约大量水资源。同时,利用低洼地形,汇集调蓄周边雨水,有效缓解了市政排水系统负担,降低了市政设施的维护成本。此外,公园凭借其独特的生态景观,成为网红打卡地,带动了周边文旅、摄影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共 建
理念引领 凝聚共识
“透水铺装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水泥路面的铺装形式”“生态旱溪在降雨时可以发挥调蓄功能”……无论是在赣江市民公园的休闲步道旁,还是在高新区人才公寓的住宅区,抑或在东华理工大学、新建区职业技术学校等校园内,都可以看见宣传水文化的海绵设施科普展示牌,将抽象概念与具体场景相连接,让大家有切身实感,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感。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海绵城市建设是全体市民的共同事业。示范期以来,南昌通过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积极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我们已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入校园,通过举办相关活动,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知度,真正实现从娃娃抓起。”南昌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民共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时代、新征程,南昌将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持续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坚定的步伐,在绘就滨湖“水都”、生态“绿谷”、美丽“蓝带”的征程上昂首阔步,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典范。
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薛凯喜/文
原文地址:http://zjj.nc.gov.cn/nczfbzglj/jzjn/202504/099eb27b89f8415ea5912e493f8706d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