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住建局村镇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宣城市构建全链条保护体系创新推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加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传承利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宣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指示精神,构建全链条保护体系,创新推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截至目前,全市拥有中国传统村落85个、省级传统村落120个,均居全省第二;创成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3个,居全省第一。
一、健全制度保障体系,推进从“单体保护”到“区域联动”。一部法保障。针对传统村落保护中“责任边界模糊、执行标准缺失、监管机制薄弱”等突出问题,率先出台全省首部传统村落专项地方性法规《宣城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配套制定《宣城市加强传统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发展实施意见》,构建“立法引领、政策配套、权责对等”的法治框架,实现“保护有法可依、执行有章可循、问责有据可查”,从制度层面杜绝“多头管、无人管”现象。一张图谋划。聘请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全市传统村落区位关系、村落品质、资源概况等因素进行充分论证,按“底线管控、活化利用、协同发展、示范突破”规划思路,以“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示范地”为主题定位,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规划,并先后完成11个历史文化名村和67个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编制,确保按照“一张图”统一谋划推进。同时,将历史文化保护线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行刚性管控,确保传统村落应保尽保。一盘棋推进。建立传统村落市县乡村四级保护机制,确保传统村落申报、规划、保护利用工作层层负责、人人有责。以绩溪、泾县、旌德3个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为核心,统筹推进全市9大片区、89个传统村落的保护修缮、设施配套和特色产业建设。建立“中央奖补+市县配套+社会投入+旅游反哺”多元资金保障机制。2022年以来,累计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财政支持2.1亿元,引进社会主体投资超过15亿元,获批“村落徽州贷”金额10.25亿元,有效破解“有规划无资金、有保护无支撑”难题。
二、创新活化利用路径,推动从“形态修复”到“内容运营”。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以“小切口、微更新"理念推进传统村落微改造精提升,不大拆大建,保留村落肌理、保住乡土特色,并融入艺术乡建、增添美学空间、挖掘文化内涵,推出一批非遗村、艺术村、摄影村、戏曲村、美食村。开发“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全周期农耕体验项目,打造绩溪梅干岭梯田、泾县查济古村等农耕文化展示区,年均举办开犁节、“晒秋”文化节、稻田艺术展等活动130余场,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增收超2000元,构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落传承”的良性循环,夯实活态传承的群众基础。培育复合型产业业态。依托传统村落徽墨、徽雕、徽菜等非遗资源,培育胡开文徽墨文化园、绩溪徽菜博物馆等23个研学基地,开发“徽墨制作”“徽雕技艺”“徽菜烹饪”徽剧表演”等12类主题课程,设计研学线路8条,形成“可体验、可感知、可传承”的研学体系,全市各传统村落年均接待研学团队超10万人次。结合传统村落生态优势,开发“森林康养+中医理疗”“田园旅居+健康膳食”等医养结合产品,推出“慢享长三角康养二日游”“古村疗愈七日行”等线路,建成旌德路西、宁国千秋关等健康养生休闲旅游集聚区28个,获评“中国康养旅游城市”称号。构建廊道型产业集群。依托传统村落古道、古桥、古建筑等资源,完善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打造“皖南川藏线”“皖浙天路竹乡画廊”等16条风景道建设,串联龙川、砌头、桃花潭等传统村落重点区域,建成瀛洲“徽商故里”、伏岭“徽州味道"等一批特色小镇,形成“点上出彩、线上串联、面,上成片”的廊道型传统村落旅游集群。截至目前,全市3A级及以上景区中有20个依托传统村落建成,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9个,廊道型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近3年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2.3%。
三、深化文化传承机制,实现从“静态保存”到“活态传承"。建好传承阵地。用好传统村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新风堂等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修缮提升、强化功能,活化利用作为传习所、村史馆、乡贤馆、手工艺传承基地,通过多样化、集中展示传承皖南花鼓戏、皖南皮影戏、皖南木雕、皖南剪纸、徽剧、手龙舞等特色产品和技艺,不断增强村民对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目前,全市已建成传统村落文化传承阵地20个,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育好传承主体。开展传统技艺技能乡土人才培养,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2名、省级112名、市级309名,位居全省前列。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从2015年起,在全市50余所学校创新开展“订单式”非遗文化课后服务,每年上课400余次,受众10万人次。每年举办传统造纸制作技艺、黴墨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雕刻等传承人群培训班,提高传承人群技艺水平。首创并连续五年举办五届长三角城市非遗特展。抓好传承载体。做好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编纂发行《守望》《宣纸志》《宣笔》等多部非遗出版书籍,填补了多项非遗项目实体书籍的缺失状况。其中,《宣纸志》是最早修志的人类非遗项目,填补了千年寿纸无志书的空白。加强传统村落非遗项目的挖掘收集、登记造册、推荐申报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8个,省级非遗项目79个,市级非遗项目202个。近年来,该市已有1个传统村落项目入选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3种传统建筑活化利用模式入选住建部首批“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式”示范案例,在全国范围推广。
原文地址:https://zjj.xuancheng.gov.cn/News/show/167884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