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CIM底座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发布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字住建”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落实《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以及《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4—2026年)》相关要求,全面推进上海市CIM底座建设,构建基于住建行业的专业级城市空间底座,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制定了本行动计划。具体内容详见:
一、建立数字基座,夯实CIM底座数据底板
(一)建立“数字工程”基座。系统归集行业侧的企业、人员、项目、机械设备等要素信息,汇聚项目侧的设计图纸、审查文件、施工安全、绿色施工监管、竣工验收等全流程数据,同时整合政务服务、建筑市场、建设规划、招投标、工程勘察、设计审查、施工监管、竣工验收等主题数据,构建基础库、主题库、知识库等多层次工程数据资产体系,夯实“数字工程”基座。
(二)建立“数字房屋”基座。依托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与房屋建筑三维底图,集成全市房屋建筑三维模型、业务管理信息和安全隐患数据,建立全市统一的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行业基础数据库,构建房屋信息动态更新机制,推动房屋检测数据的系统归集与管理,形成精准、可视、可用的“数字房屋”基座。
(三)建立“数字城市”基座。基于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全面汇聚燃气、供水、排水、通信、道路桥隧、综合管廊、道路照明、综合杆设施、路面塌陷等生命线工程全量数据,建立多维度的生命线工程专题数据库和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数据库,构建支撑城市治理和运维的“数字城市”基座。
(四)建立“数字村镇”基座。围绕农村公路与桥梁、农村住房、农民集中居住点等重点建设内容,系统开展农村建设管理数据的全面采集与整合,构建涵盖建设、管护、治理等维度的全要素主题数据库,打造真实、完整、动态可更新的村镇建设数字底版,夯实“数字村镇”基座。
二、深化平台功能,加强CIM底座应用赋能
(五)推进BIM中台建设与应用赋能。研究编制BIM中台建设方案,建立统一的BIM数据管理平台,实现BIM数据资产管理、治理与共享,开发应用工具,支撑基于BIM的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支撑基于BIM的设备设施运维管理。
(六)深化GIS与IoT中台建设与应用赋能。持续加强GIS中台功能建设,提升空间数据在线更新与多引擎服务支撑能力。深化IoT中台建设,构建多类型物联网数据的采集、治理与分发体系,支撑实时感知与动态管理应用。强化数据治理能力,推动多源数据融合与分析。完成“一委两局”现有业务系统向CIM平台迁移,全面支撑新建业务系统基于CIM底座的统一建设与部署。
(七)探索智能分析AI中台建设与应用赋能。集成房屋建筑安全风险评估、生命线工程风险评估、城市体检、海绵城市等行业模型与算法,构建支撑行业应用的智能分析工具链,研究建立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大模型,部署住建行业大模型研发与训练环境,提升AI分析能力。支撑在工程管理、政务服务、韧性城市建设、房屋安全等关键领域的示范应用。
三、拓展平台应用,构建CIM底座服务体系
(八)推进三级CIM平台协同。深化奉贤区、临港新片区等区级CIM平台与市级平台之间的数据协同、模型协同、场景协同和用户协同应用,推动奉贤新城、临港数字孪生示范区、建管职院数字校园等园区级CIM平台与市级平台的深度对接,构建三级平台一体化应用体系。
(九)深化企业应用服务支撑。依托互联网架构,推进二三维空间地理数据面向企业应用服务。加强BIM数据在施工图审查、工程招投标、竣工交付、运维管理等环节的深度应用,探索基于BIM的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两场联动”及智慧工地场景实验室建设应用,推进基于BIM的保障房设备设施管理应用。
(十)推动时空智理服务能力融合。持续拓展CIM平台在低空交通空域规划、便民服务、城市治理等领域的融合支撑,强化与“随申码”等公共服务系统的联动应用,推动CIM平台与“城市智理”时空一体化系统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全面提升城市的时空智能治理能力与应用服务水平。
四、推进“AI+”,创新CIM底座数智化协同应用
(十一)支撑“AI+工程智管”建设与应用。依托CIM底座,推动AI辅助设计优化与设计质量检查,推动AI赋能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支持建设CAD大模型数据集与测试集,推动AI辅助设计优化、设计质量检查、工程算量等场景应用。推动AI技术在施工现场管理、建设工程招投标中的深度应用,提升资源调度、进度控制、质量监控等智慧化监管能力。
(十二)支撑“AI+房屋安全”建设与应用。基于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房屋建筑数据,打造房屋使用安全信息平台,完善既有住房安全风险评估预警模型,不断迭代提升预警模型准确性,形成数字化智慧体检机制。集成多元技术,利用InSAR卫星监测、无人机巡检和人工巡查等手段,探索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房屋安全排查智能监测管控体系。
(十三)支撑“AI+住建领域‘一网统管’”建设与应用。深化AI模型在城市精细化治理中的集成应用,支撑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大城建热线平台、运管服系统建设,强化与委应急信息平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管理系统的协同联动,推动构建住建行业“智能一网统管”运行新格局。
(十四)支撑“AI+村镇”建设与应用。基于AI大模型技术研究村镇建设智能化应用体系,支撑“上海市数字村镇一屏总览”平台建设,强化村镇建设项目统筹管理与辅助决策能力。推动数字路桥建设管护系统建设,支撑“村内路桥安全一张网”落地应用,实现农房建设、农民集中居住与历史文化镇村保护更新的智能化管理与数字化服务。
(十五)支撑“AI+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与应用。研发生命线工程智能风险评估模型和仿真系统,强化AI在城市管网、地下设施、交通、电力等生命线系统中的感知、模拟、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实现对建设、运行全过程的实时监测与风险管控,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十六)支撑“AI+城市体检更新”建设与应用。建设AI+基础设施体检模型库,推动“住房—社区—街区—城区”四级城市体检指标的数据自动采集、智能分析与动态评估,赋能市、区、街镇、居委四级城市体检管理与更新决策。加强城市更新项目管理与支撑能力,构建海绵城市信息系统,实现规划、建设、评估等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推动城市体检、城市更新与海绵城市建设有效联动与常态化支撑。
五、强化保障,支撑CIM底座建设与运行
(十七)加快关键技术攻关。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形成适配超大城市特点的海量数据处理、空间数据建模、时空AI分析与CIM平台构建核心技术体系。加快推进自主可控BIM软件、AI算法与CIM平台的深度集成,推动CIM平台与AI、BIM、IoT、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夯实底层技术基础。
(十八)推进标准规范建设。加快推进CIM平台相关标准体系建设,组织编制CIM平台数据资源分类与编码标准、CIM平台房屋建筑BIM数据分类与编码标准、CIM平台道路市政工程BIM数据分类与编码标准,研究制定CIM平台视频数据和物联网(IoT)数据的接入与分发规范,推动BIM数据交付标准草案形成。开展CIM平台数据资源的数据质量标准、分类分级安全标准等关键标准研究,构建支撑统一建设、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标准体系框架。
(十九)拓展CIM应用联盟。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原则,进一步拓展并壮大“上海城市CIM底座建设与应用联盟”,围绕专家咨询、关键技术、项目建设、专业运维等关键环节,设立专项工作组或专业委员会,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和资源协同,全面支撑CIM底座的持续建设、应用拓展与高效运行。
原文地址:https://zjw.sh.gov.cn/gzdt/20250818/f58d8e3d098f4a6abff473aaab6219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