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历史文化守护者 ▎石峰:保护名城敢说“不”字,坚持“真”字
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基本形成以承载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价值的城市、村镇等复合型活态遗产为主体和依托的立体保护格局,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展现新面貌、跨上新台阶。
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背后,涌现出一批历史文化守护者,他们敬畏历史,热爱文化,珍视遗产,尊重技艺,保护生态,他们是:长期扎根一线、从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工作者,在历史文化研究、非遗传承等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学者或传承人,自发参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志愿者,利用新技术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创新实践者……

在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介绍街区情况
2022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准江西省九江市为全国第14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至今日,九江悄然蜕变,城市韵味愈发醇厚。这背后,离不开一群城市守护人默默付出,他们致力于让老城的历史底蕴更真实可感,石峰便是其中之一。如今人们漫步九江,能明显感受到山更绿、水更清、街道更整洁、居民更幸福。
见到石峰时,他带着3名同事刚从街区调研回来。此时,他正着手推进全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
乐意做一名名城守护人
石峰,现为九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二级巡视员。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他给自己的定位很朴实:九江是我家,在老街上走走,就能感受到一街一巷、一砖一瓦的故事,邂逅历史变迁;我乐意做一名名城守护人,希望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永远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质朴的话语,饱含着他对家乡的深厚眷恋。

陪同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同行
在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调研
2019年,石峰主动从九江市文化部门调任住建部门,肩负起九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保护和传承的重任。当时,九江申报工作刚刚起步,有很多“硬核”任务需要攻坚,他带着从各单位抽调来的人组成的一个专班,不分昼夜地投入紧张的工作中。
“九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历史上水患、战火等原因,九江文化遗存不多,集中成片的更少,错过了20世纪国家集中公布3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机会。后来申报政策变为成熟一个,审批一个,竞争愈发激烈。”石峰回忆道。他强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叫创建,只是申报,不仅要看这个城市有什么‘家底’,还要看为保护传承这个‘家底’做了什么。”
面对困境,石峰四处请教专家,走访相关部门,前往其他城市取经,开启与名城的深度“对话”历程。甚至半夜醒来,他还在思索白天工作探访的所见所感,探寻工作思路。
历史文化蕴藏在城市的烟火里
“九江的美,不仅在于具体的历史文化遗存,还在城市千年的风骨里。”石峰感慨。城市如同人,各有独特气质,九江无需照搬其他城市的申报和保护路径,其历史文化就蕴藏在日常烟火之中。

九江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城区段
石峰闲暇时,最爱去庾亮南路。与其他城市繁华“老街”不同,庾亮南路质朴低调。“这就是它原本的样子,符合我和老人们记忆中的模样。”他们选择拆去围墙和遮挡,把原本“养在深闺”的生命活水医院住院部旧址和同文书院旧址“亮”了出来,把原本被高楼遮蔽的大胜塔给“透”了出来。
仅0.37平方千米的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串联起众多历史遗迹:始建于南朝的能仁寺大胜塔、开办于清末民初的生命活水医院和修道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红砖住宅……古代、近代、现代建筑聚于一处,浓缩了中西风情,讲述着光阴的故事,流淌着岁月与乡愁。漫步其中,每一步都仿佛跨过一段厚重的历史时光。
庾亮南路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有力支撑了九江的申报工作。石峰认为:“历史文化保护,不仅要保护古代的遗存,近代、当代建筑也不容忽视。这些建筑有生命,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城市发展是动态、连贯的,若拆除老旧建筑,重建不伦不类之物,就背离了保护初衷。”这是他对名城保护的深刻思考与坚守。
名城守护者要敢于说“不”字
城市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始终存在,历史城区人口密集、高楼林立,严重破坏城市天际线与山际线。在这场守护与发展的博弈中,石峰深知,名城守护者必须敢于说“不”,才能守住城市的历史根脉。

陪同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同行
在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调研
2019年,市一医院住院大楼设计方案初定,建筑高度达88米。石峰带领团队会同市自然资源局,在方案审核阶段严格把关,“历史城区再不能建高楼了,必须严格管控,整体保护”。石峰态度坚决,他以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准则,经过专家评审、反复研讨,最终将建筑高度牢牢控制在20米以下,让城市天际线与历史风貌和谐相融。
2024年,大中路历史文化街区迎来开心麻花剧场项目。起初,建筑设计高度为20米,方案送九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征求意见,第一次就被否决,经修改降至17米,还超出街区保护规划建筑高度控制要求。“历史文化街区的每一寸高度,都关乎城市的灵魂。”石峰再次果断说“不”,他与团队坚守底线,严格依照保护规划,反复沟通协调,最终使建筑高度控制在15米以下。

大中路历史文化街区
国棉二厂是九江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是老城区为数不多保护完整的工业遗产。该企业很早就完成了改制,企业为求发展,多次向市政府请示,要求将厂区13栋历史建筑退出保护名录。“这些建筑是城市的‘活化石’,一旦退出,历史就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石峰多次到企业实地调研,讲政策、商对策,一方面向企业经营者宣传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意义,争取得到企业的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向市政府作专题报告,提出工业遗产保下来、活起来的建议。在他的坚持下,国棉二厂的历史建筑得以完整保留,保护了工业遗产。在石峰看来,敢于对破坏历史风貌的行为说“不”,是名城守护者的责任与担当。正是这份坚守,让九江在发展的浪潮中,始终保有历史的厚重与韵味,让城市的记忆得以延续。
遗产的修复要坚持“真”字
2024年,九江动力机厂历史文化街区开街,老厂区老职工跳起时代舞蹈,熟悉场景勾起往昔回忆。这里既有红砖房、铸铁牛、奔马雕塑等历史元素,又有咖啡厅、博物馆等现代设施,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

陪同央视《文脉春秋》摄制组调研
项目初始,石峰作为专家组成员提出:“老厂房要保留,采用‘织补’方式,用‘绣花’功夫修缮,同时保护好古树、水塔、碑刻等环境要素。”在他看来,推倒重建虽简单,但历史建筑需要这份精心保护,才能留存文化根脉。
近年来,九江保护性修缮街巷基础设施,活化利用闲置历史建筑,保留街巷肌理,让老街焕发生机。石峰强调,老街古建修复要坚持“真”字,以“绣花”功夫保护历史信息与环境风貌,留存历史痕迹与生活记忆。
一个雨天傍晚,石峰在庾亮南路修道院旧址发现新开一家咖啡店。他看到店内有人喝咖啡,有学生学习,有顾客在休息,店外细雨飘落,梧桐叶落,大胜塔若隐若现,这闲适的生活氛围让他深刻领悟到这就是名城保护的意义。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仅守护过去,更关乎未来。“未来有山水如斯,有人文如斯,必定是文章留尔雅,江流九派通。我们保护的恰恰是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生活故事,它们如同一江春水,川流不息。”石峰满怀憧憬地说。



原文见《城乡建设》2025年第15期48-51页
原文地址:http://zjj.jiujiang.gov.cn/zwzx_208/xwbd/gzdt/202508/t20250815_6994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