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研观察 |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从六个维度擘画了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内涵,部署了“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等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提供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各地建设“宜居”城市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持续做好城市存量提质增效大文章,统筹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产、城、人协调融合发展。一是以产业特色发展为引擎。因地制宜立足城市自身特色发展差异化产业,充分发挥产业布局的引领作用,引导人口随业集聚,形成便捷顺畅的城市(群)交通网,构建多层级城镇体系,由此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二是以人口流动规律为遵循。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相关公共服务随人走,按照常住人口规模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避免城镇和交通的盲目规划和低效扩张。推动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促进房地产供需平衡、市场稳定。三是以城镇稳定发展为载体。有效集聚各类要素,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人口集聚相统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四是以交通运输体系为纽带。立足大局,坚持适度超前,满足不同群体出行多样化、个性化要求,加强与产业布局的衔接,做好与城乡建设的统筹,推进交通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注重着眼长远,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有序搭建相关基础性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鼓励多渠道增加租赁住房供给,培育市场化、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切实规范住房租赁活动,维护住房租赁活动当事人合法权益,稳定住房租赁关系。二是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以商品房满足居民改善性需求。顺应居民住房消费升级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居住习惯、不同年龄段、不同经济能力等群体的需求。以保障性住房满足居民刚性需求。以需定购、以需定建,助力新市民、青年人、农民工等群体实现安居。以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满足民生需求。城中村改造要因地制宜采取拆除后重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等多种方式,稳步推进货币化安置,实现早入住、早安居。危旧房改造要通过拆除后新建、原址重建、改扩建、抗震加固等多种方式,及早消除安全隐患,改善居住环境。三是因地制宜推进好房子建设。在标准、设计、材料、建造、维护等方面系统发力,为人民群众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提升居民居住品质和幸福感。强化标准引领、技术赋能、因地制宜、社会参与,逐步实现不同收入层次的群体拥有好房子,力戒好房子等于“豪房子”的错误认识。四是改革完善房地产开发、交易、使用管理等制度。推进商品住房销售制度改革,有力有序推行现房销售;加快建立房屋安全体检制度、房屋安全管理资金制度和房屋质量安全保险制度,加强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等。
兜住民生底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为民、便民、利民为宗旨,补短板、强弱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是充分发挥城市体检的重要作用。以城市体检为抓手,充分考虑功能定位,查找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为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夯实基础。二是加强完整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公共活动场地等,构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推动社区实现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建设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均衡布局综合服务设施。二是完善城市功能。建立健全多层级、全覆盖的公共服务网络。完善城市医疗应急服务体系,加快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改造,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发展养老服务,建设改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布局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四是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市场激活消费需求,优化生活性服务业功能布局,推进服务业态融合创新,促进城市生活服务品质提升,加强服务标准品牌质量建设,强化高质量人力资源支撑,推动服务数字化赋能。
为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稳中求进建设宜居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做好城市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不断推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
原文地址:https://zjw.dandong.gov.cn/html/DDZJJ/202507/0175393878612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