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任务落实 奋力推进村镇建设高质量发展
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 牛璋彬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作出“两个转向”的重大判断,提出“五个转变”的重要原则,部署“一个优化、六大建设”的重点任务,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村镇建设司将把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认真对标对表会议精神,坚持人民立场、以人为本,坚持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施策,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保持历史耐心、久久为功,以专业的精神、敬业的态度,明确工作举措,狠抓任务落实,奋力推进村镇建设高质量发展。
推动宜居县城建设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我国现有县城1472个,常住人口1.56亿,服务县域约5亿人口。我们将指导各地分类推进宜居县城建设,通过补齐设施短板、提升建设标准、强化运行管理,不断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力,促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坚持“先体检、后建设”的思路,构建完善县城体检指标系统和方法,从住房、小区(社区)、街区、县城等维度,查找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及影响县城承载力的短板弱项。针对体检发现的问题,聚焦市政基础设施、“一老一小”公共服务设施等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及产业配套设施建设,谋划县城建设项目,做到“规划、建设、管理、运营”一体推进。
在实施时,注重发挥县城对镇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以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以尊重城乡差异为原则、以强化城乡统筹为路径,因地制宜推动县城基础设施及管护服务等向乡村延伸覆盖,形成县镇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建管格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因地制宜推进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连城带乡”,是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我国现有建制镇1.94万个,镇区常住人口1.65亿。我们将因地制宜推进小城镇建设,统筹谋划、分类推动,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小城镇辐射农村、服务农民、支撑农业的功能。
点上,以人口聚集、经济增长、区位重要的镇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提升建设水平和治理能力,建设安全宜居、设施完善、生活便捷、环境优美、文化繁荣、产业兴旺的宜居宜业美丽小城镇。
面上,以补齐建制镇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短板为重点,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运营服务水平,确保建一个成一个,改善小城镇人居环境。同时,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探索对经济规模大、人口增长快的特大镇适时调整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破解制约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传统村落是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8155个中国传统村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将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利用,守护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加强对村落格局肌理、传统建筑、历史风貌、民间艺术、乡风民俗等的整体保护,实现应保尽保,坚决反对大拆大建、拆真建假、违反村民意愿将村民整体迁出。
坚持以用促保,完善村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村民居住和生活条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村民就近就地增收致富。突出文化传承,把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加强传统建筑工匠培育,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创新消费场景,促进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持续实施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坚持兜住民生底线,保障农民切身利益。农村危房改造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脱贫攻坚期间,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等方式,历史性地解决了2341.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以来,我们持续实施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指导各地开展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将房屋存在安全隐患的农村低收入群体,及时纳入农村危房改造等政策保障范围,发现一户、保障一户,坚决守住农村低收入群体不因房返贫的底线。
同时,加强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和管理,推广“设计图集+技术服务”模式,开展现代宜居农房建设试点,推进农村“好房子”建设。此外,扎实做好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坚持部县联席会议制度和组团帮扶机制,持续从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助力住房城乡建设部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5.07.28
原文地址:http://zjj.jcgov.gov.cn/xxzx/czjs/202507/t20250728_2175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