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住建局创新路径激活传统村落“生命力”
近年来,青州市住建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省、市工作部署,以“留住乡愁记忆、激活文化基因”为核心,以传统村落连片保护利用为重点,创新实施“高位推动、规划引领、文化赋能、多维创新”四大工程,形成传统村落“活态传承”青州样板,成功入选2025年山东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获得省级补助资金支持,系潍坊市唯一入选县(市、区),标志着我市传统村落保护从“单一保护”迈向“连片活化”,从“静态留存”转向“动态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根脉与产业动能。
一、高位推动,构建保护工作新格局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高位推动战略布局。市委、市政府将特色镇村保护纳入全市战略布局,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重大事项,统筹协调乡村振兴、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协同推进,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完善制度保障,夯实法治基础。出台《潍坊市青州古城保护条例》《青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纳入全市总体规划,在青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中,重点列明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要求,实现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为保护工作筑牢法律根基。三是创新管理机制,落实长效管理。成立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的保护制度,将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写入村规民约,构建起“市级巡查-村级巡视-群众监督”的立体监管网络,形成“市级统筹巡查抓重点、村级嵌入监督抓末梢、群众多元参与抓共治”的上下联动、全民协同的监管格局。
二、规划引领,绘制科学保护新蓝图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实现全域覆盖。委托国内顶尖设计团队完成1个历史文化名镇、3个历史文化名村和10个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划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等管控区域,规划编制及备案率达100%,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指引。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工程修缮。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结合各镇各村各个历史阶段风貌特点,采取传统材料、传统技术、传统构造整修和恢复老建筑等措施,原原本本保留历史特色,对现存的300余处明清、民国、建国初期等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或遗址进行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原汁原味修复23余套古村民居、4800米石砌墙、3500米青石街,恢复古寺庙、古桥、门楼等古建筑;同时,注重古建筑修缮技艺的传承,培育井塘古村石砌房营造技艺为省级非遗项目,对圣水峪文化进行挖掘,对修真宫、上院遗址等历史遗迹进行恢复,对庙子镇黄鹿井村武状元、大公子、将军府等遗址房屋进行修复,让历史建筑焕发新生。三是引入社会资本,打造特色格局。以打造记得住乡愁的特色镇村为目标,投入和吸引社会资本近2亿元,专项用于历史文化保护修缮、生态景观提升、乡愁产业培育及智慧化公共服务配套等。邵庄镇建成历史文化展示馆,构建“一片、两道、三区”保护框架;王家辇引进社会资本编制保护性开发方案,对老村进行保护性开发;弥河镇上院村、王坟镇赵家峪村等10余个村庄结合地域特色,开展差异化保护开发,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格局,让镇村留住乡土风貌与人文记忆。
三、文化赋能,激活历史文脉新活力
一是深入资源普查,挖掘文化内涵。开展全域历史文化资源普查,组建专家团队收集整理青州历史文化资料,深度挖掘镇村文化内涵,编纂出版《青州古城历史文化调研资料》《青州古城》《古青流韵》等10余部历史文化著作,出版《窦家崖村志》《玲珑山下井塘村》等多部地情资料,系统整理全市镇村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编撰完成880万字的《青州镇村志》,全面梳理我市镇村历史脉络。二是加强文物保护,夯实传承基础。制订实施《青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范围重点文物进行全面调查,对2处国家级、12处省级、12处潍坊市级和52处青州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实施文物分级分类保护,严格保护文物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设置保护标识;同步完成历史建筑挂牌、测绘建档与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守护历史文化遗产。三是打造文化品牌,推动活态传承。建成邵庄镇历史文化展馆,井塘古村落文化、黄鹿井村举人文化、长秋村红色文化、王家辇青齐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通过非遗展演、民俗节庆等活动,促进“非遗+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实现“活态传承”。
四、多维创新,构建镇村保护新体系
一是建设数字平台,创新展示方式。自行研发青州市特色镇村数字化博物馆,集成2个国家级、8个省级传统村落、4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13个特色村庄的规划、建筑、人文等数据资源,上线古村映像、建筑风情等5大功能模块,打造全省首个特色村庄保护展示和“活化”推广的信息平台,以全景影像、VR体验等技术实现“云游古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保护开发。二是建立联合机制,强化动态管理。建立多部门联合“体检”制度,创新“年度体检+动态监测”机制,对52处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打造“政府+专家+村民”三级管护队伍,每年对省级特色镇村开展保护成效评估,形成问题整改闭环管理,确保保护工作持续有效推进。三是完善应急体系,筑牢安全防线。针对山区村落消防难题,联合消防部门编制防火安全保障方案,从宣传教育、队伍建设等六大维度完善消防体系,将消防治理深度融入传统村落保护中,为特色镇村装上“智慧安全锁”。
原文地址:http://jsj.weifang.gov.cn/jsdt/qxld/202505/t20250522_6509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