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量或 BOD 5 去除总量:每日进入污水厂处理的总污水流量(以 m 3 /d 计),可作为污水厂处理能力的一个指标。每日去除 BOD 5 的总量亦可作为污水厂处理能力的指标。去除 BOD 5 总量等于处理流量与进出水 BOD 5 差值的乘积,以 kg/d 或 t/d 为单位。
处理质量:二级污水处理厂以出厂的 BOD 5 与 SS 值作为处理质量指标。按新制订的污水处理厂出水排放标准,二级污水处理厂出水 BOD 5 、SS 均小于 30mg/L。处理质量也可用去除率来衡量。进水浓度减出水浓度除以进水浓度即为去除率。氨氮、TP 出水值或去除率也应用于处理质量指标。
是指污水中能被滤器截留的固体物质数量。悬浮固体一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沉淀。测定悬浮固体通常是用石棉滤层过滤法进行。主要设备为古氏坩锅。当化验设备条件不具备时,也可采用滤纸作为滤器,从总固体与溶解固体的减差来求得悬浮固体量。测定悬浮固体时,由于滤器不同,常产生较大差异。
该项指标是污水最基本的数据之一。测定进水和出厂水的悬浮固体,可用来反映污水通过初沉池,二沉池处理后,悬浮固体减少的情况,它是反映构筑沉淀效率的主要依据。
化学需氧量(简称 COD)是指用化学方法氧化污水中有机物所需要的氧化剂的氧量。用高锰酸钾作氧化剂,测得的结果习惯上叫做耗氧量,用 OC 表示。用重铬酸钾作氧化剂,测得的结果称为化学需氧量以 COD 表示,二者的区别在于选用氧化剂的不同。以高锰酸钾作为氧化剂,只能氧化污水中的直链有机化合物,而以重铬酸钾作为氧化剂,它的作用比前者强烈与完全,除直链有机化合物以外,它能氧化高锰酸钾不能氧化的许多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因此,同一污水 COD 值比 OC 值大得多。特别是当污水厂有大量工业废水进入时,一般都应测得重络酸钾法的化学需氧量。城市污水厂的 COD 值一般约为 400~800mg/L。
高锰酸钾法的耗量值在污水厂中常被用来作为确定五日生化需氧量稀释倍数的参考数据。
生化需氧量:(简称 BOD)是指在有氧条件下,水中的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所需要的氧量。它是一种间接表示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有机物的生化氧化分解通常有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含碳有机物的氧化,称为碳化阶段,约需 20 天才能完成。第二阶段主要是含氮有机物的氧化、称为硝化阶段,约需 100 天才能完成。在公认的情况下,一般标准做法是在 20℃温度下,培养 5 天,进行测定,测得数据称为五日生化需氧量。简称 BOD 5 ,因此 BOD 5 表示部分含碳有机物分解的需氧量,生活污水的 BOD 5 应约在 70%左右。
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测定,是取原水样或经过适当稀释的水样,使其含有足够的溶解氧,以满足五日生化需氧的要求,将此水样分成二份,一份测得当天的溶解氧含量,而将另一份放入 20℃培养箱内,培养 5 天后再测定其溶解含量,两者之差乘上稀释倍数即为 BOD 5 。
BOD 5 测定过程中,正确选择稀释倍数至关重要。通常认为,选择的稀释倍数应使经过稀释的水样在 20℃恒温箱内培养 5 天后,它的溶解氧减少在 20%~80%时较为适当。但是,有时常因 BOD 5 的稀释倍数掌握不当造成数值上的误差,甚至稀释倍数太小而得不到 BOD 5 的数据。
BOD 可反映污水被有机物污染的程度,污水中所含有机物越多,则消耗氧量亦越多,BOD 数值也越高,反之亦然。因此它是污水水质指标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尽管测定 BOD 需时较长、数据不及时,但 BOD 指标带有综合性——综合反映有机物总量,模拟性——模仿水体自净。因此很难用其他指标来代替。
对于污水处理厂来说,该指标的用途为:
a.反映污水有机物浓度。如进厂污水有机物浓度,出厂污水有机物浓度。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 BOD 5 一般可达 150~350mg/L。
b.用以表示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果。进、出水 BOD 5 的减差除以进水 BOD 5 即为该厂的 BOD 5 去除率,是重要的指标。
c.污水处理厂的去除总量与出水 BOD 5 ,表示了在污水厂总的处理能力与对水体环境的影响量。
d.用来计算处理构筑物的运转参数,如曝气池的污泥负荷BOD 5 kg(MISS)或容积负荷BOD 5 kg/(m 3 /d)。
e.反映污水处理厂运转的技术经济数据,如除去每 kgBOD 耗用电量(度),去除每 kgBOD 5 需要的空气量。
f.衡量污水可生化程度,当 BOD 5 /COD 大于 0.3 时,说明污水可以进行生化处理。小于 0.3 时,则难以生化处理。比值在 0.5~0.6 时,生化过程很容易进行。
由此可见,测定 BOD 5 的用处很大,它是污水处理厂最重要的一个测定项目。但测定所需时间较长,不能及时出数据。COD 的化验反映污水中有机物被氧化剂氧化所需氧量,它的数据值接近于全部有机物的需氧量。因此它也有较大用处,而且 COD 测定时简短,一般城市污水厂 COD﹥BOD,如果污水中有机物种类变化较少,则 COD 与 BOD 有一定的相互关系,因此就可用当天的 COD 来预测 BOD 5 值。
根据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转数据,通常 SS 与 BOD 5 在数值上大致相仿或者略为高些。如上海各污水厂的 SS 比 BOD 5 在数值上平均高出 50mg/L 左右。
在进厂污水中如发现 BOD 5 与 SS 成倍增长,则可能有高浓度的有机废水流入或者粪便大量进厂。这样将会增加处理负荷。使处理效率降低,甚至还会阻塞管道,必须追查原因,采取措施。
溶解氧是指溶解于水中的氧量,它与温度、压力、微生物的生化作用有密切关系。在一定温度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一定量的氧,例如 20℃时,蒸馏水的溶解氧饱和值为 9.17mg/L。
在污水处理中常常测定出水和曝气池中的溶解值,根据它的大小来调节空气供应量,了解曝气池内的耗氧情况以判断在各种水温条件下,曝气池耗氧速率。在运转过程中,要求曝气池内的溶解氧在 1mg/L 以上,过低的溶解氧值表明曝气池内缺氧,过高的溶解氧不但浪费能耗,且可能造成污泥松碎、老化。
污水处理厂出水中含有溶解氧对水体环境是有益的,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让出水带有些溶解氧。
溶解氧在水体自净过程中是个重要参数,它可反映水体中耗氧与溶氧的平衡关系。
a.污泥负荷=进入曝气池的 BOD5 数量(流量×浓度)/曝气池中 MLSS 总量(MLSS×池积)。
b.由于初沉池出水中的 BOD5 数量决定于进厂水质,一般难以调节,调节污泥负荷,减少 MLSS,则提高污泥负荷,增加或减少 MLSS 一般通过增加或减少排泥来实现。
污泥负荷对处理效果,污泥增长和需氧量影响很大,必须注意掌握。一般来说,污泥负荷在 0.2~0.5kg(BOD 5 )/(kg.d,掌握在 0.3kg(BOD 5 )/「kg(MLSS).d」左右。
曝气池单位容积每天负担的 BOD5 量称为容积负荷 kg(BOD 5 )/(m 3 .d)。容积负荷表示了建造该曝气池的经济性。容积负荷和混合液浓度及污泥负荷有如下关系:
B V =x.B 5 ,式中(x 即 MLSS)。
污泥泥龄=曝气池内 MLSS 数量(MLSS×池积)/剩余污泥中固体量(排放量×排泥浓度)。
污泥泥龄是曝气池中工作着的活性污泥总量与每天排放的剩余污泥之比值,单位是 d。在运行平稳时,可理解为活性污泥在曝气中平均停留时间。
一般曝气池系统的污泥泥龄约 5~6d。当要达到硝化阶段时,污泥泥龄需达 8~12d 或更高。
污泥泥龄和污泥负荷有相反的关系,污泥泥龄长,负荷低,反之亦然,但并不成绝对的反比例函数关系。
18、污泥指数(SVI)?
污泥指数指曝气池混合液经 30min 静沉后,相应的 1g 干污泥所占的容积(以 ml 计)即:
SVI=混合液 30min 静沉后污泥沉积(ml)/污泥干重(g)
SVI 值能较好地反映出活性污泥的松散程度和凝聚沉降性能。良好的活性污泥 SVI 常在 50~300 之间,SVI 过高的污泥浓度,在相同浓度情况下测得的 SVI 值才有价值。另因测定容器的大小对测定的数量有一定的影响,必须统一测定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