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嵌岩桩的承载力计算,我有一段尴尬经历。 大约在一年前,有一个项目,业主发我们桩基招标图,我发现入微风化岩深度竟然达到3.0m,与过往的项目经验不符。 我对着相关参数计算了一遍,入岩深度0.5m就可以了。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设计师为计算省事,没有考虑中风化的侧阻,事实上,中风化偏厚,我推算,2m中风化的侧阻约相当于1m微风化。 差别有多大呢? 45根灌注桩,桩径2.4m左右,成本相差将近450万。 我把计算的承载力整理成咨询意见,发给业主和设计院。设计师看了之后,面子上可能有些挂不住。过了两天, 业主发微信说,设计师认为 我们承载力算错了,少考虑了一个承载力折减系数。通过截屏,我看到设计师和业主的交流过程,设计师的态度比较强硬。 什么折减系数呢? 地勘报告嵌岩桩桩基参数建议表格下面有个小注,“对于钻(冲)孔桩上表中C1、C2数值乘以0.8”。 我忘考虑了这个系数。 这就很尴尬了,承认疏漏不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但如果设计师以此为据,在业主那里煽风点火,动摇了业主对我们的信任,却不是一件小事。 我本能地想办法救场。但这个问题实在过于简单直接,没有太多可以探讨的空间。 说实话,工作多年,我极少如此为难。我一度想要放弃,承认失误算了。但另一方面,又很不甘心。 纠结了大半天,硬着头皮整理了一份五页的报告。 首先,明确概念。设计院图纸明确“本项目采用旋挖灌注桩”,而地勘报告中的承载力折减系数0.8,主要是针对冲钻孔桩。二者不能等同。 其次,顺势解释。“旋挖桩的成孔质量,沉渣控制,均优于冲钻孔桩,”这是地勘的原话。照此推论,同等条件下,旋挖桩的承载力应(略)高于冲钻孔桩。因此,承载力折减系数0.8不适用于旋挖桩。 上面解释清楚了,折减系数0.8的不适用性,对旋挖桩来说,至少是偏保守了。 我在想,设计师可能会解释,招标阶段,桩的施工图工艺是不确定的,虽然图纸上面写的是旋挖桩,但具体施工时,也可能采用冲钻孔桩。偏保守考虑,还是需要考虑折减系数0.8。 那我该怎么办呢? 接下来,我猛然发现,地勘给出的嵌岩桩桩基参数建议值C1、C2可能偏小。 关于桩基计算,我所经历的一次尴尬逆转 我查了规范。 根据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相同条件下,C1应取0.4~0.6;C2应取0.04~0.06; 根据《深圳市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相同条件下,C1应取0.4~0.6,C2应取0.05~0.07; 我在报告中给出了规范依据。 然后又查了我们公司深圳本地的几个项目,同等地质条件下的地勘取值参数均大于本项目取值。 这样,从规范及地区经验两个角度,都证明本项目参数取值偏小。 最后结论是,基于上述各因素,在桩基承载力计算时,不再考虑折减系数。 这份报告发出去后,大家一下都安静了。我们不只在业主那里挽回了颜面,却也误伤了地勘单位。 三周后,我收到了业主发来地勘报告的修改说明,并加盖了地勘单位的公章。 在这份修改说明中,地勘单位专门澄清了C1、C2的取值,参考规范及地区经验,这两个取值均提高。 这样一来,即使考虑0.8的折减系数,我们早先发出的桩基承载力取值也是没有问题的。 我长舒一口气,但心知此事并非虚惊一场。因为,下次,肯定不会这么走运。 今天回想这事儿,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做人留一线,日后好想见,不要轻易把人逼上绝路,绝地反击的力量,我们可能一无所知。如果能开心合作,就不必针锋相对,大家讨生活不易。 第二,如果把我们比作一个结构,遇到偶然荷载,不能马上屈服,更不能突然垮塌,我们要展现自己的延性。 有延性,我们才有机会。在延性发展过程中,积极调动有生力量,产生内力重分布,或许可以免于倒塌。如果最终实在免不了倒塌,也要尽可能降低倒塌带来的影响。 这是结构的倔强,也是结构工程师的倔强。 第三,结构设计和计算,涉及很多细节,这些细节,绵密如针,一不留神,就容易失误。高手过招,一个参数弄错,就会落人口实,自败下风。 为了降低失误,除了要求自己做事态度更认真严格,妥善高效管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也是一门学问。关于这一点,我们可能需要向其他的专业人士学习。 无论是结构的倔强,还是工程师的倔强,都需要倔强的资本不是? … … … … … … … … … …  特别说明: 本文非纪实文章,我不一定是我,你不一定是你,切勿对号入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