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CC规范网,争做您的第一个学习站!

11项获奖!2024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公布

2025-09-05 09:40:06

8月28日上午,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成都举行,会上公布了2024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工程建设与绿色建材领域共有11个项目获科学技术进步奖!

其中,3个项目获一等奖,3个项目获二等奖,5个项目获三等奖。

分别是一等奖

超深埋TBM隧道(洞)地质信息透明化关键技术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武汉长盛煤安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张世殊、王士民、陈炜韬、吴金生、卢松、冯学敏、张子晗、李青春、肖华波、冉从彦

项目简介(上下滑动查看)

该项目针对西部山区极端环境超深埋TBM隧道(洞)地质探测、感知与不良地质精准识别的重大难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支持下,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实践,历经十余年攻关,研发了地质信息透明化关键技术,解决了极端环境超深埋TBM隧道(洞)地质探测、感知与不良地质精准识别的重大难题,为隧道(洞)安全高效建造提供了地质信息支撑。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首创了超长曲线钻进同步连续取心探测技术,攻克了隧道(洞)勘察期钻探地质信息连续全面感知的难题。

2.研发了TBM随掘多维度实时感知技术,实现了隧道(洞)施工期地质信息的实时获取。

3.构建了多源异构地质信息融合技术,支撑了TBM隧道(洞)安全高效建造。

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33件、软件著作权9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47篇,(SCI/EI共15篇),主/参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地质矿产等行业和团体标准7部,省部级工法3部。成果应用于藏区重大水电站、高原铁路两项世界超级工程及引汉济渭秦岭隧洞、尼泊尔巴瑞巴贝引水隧洞等国内外百余座隧道(洞)工程,有力推动了我国极端环境隧道(洞)建设科技水平的进步。近三年经济效益56.69亿元,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

深部岩体长期变形稳定评价方法及工程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

四川大学、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主要完成人

刘建锋、叶飞、王璐、巨广宏、杨建雄、徐慧宁、汤大明、陈正峰、汪斌、周洪福

项目简介

该项目在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及国家重大工程等支持下,围绕“深部复杂赋存条件下的互馈致灾机理不清楚”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历时20余年,攻克了深部岩体长期变形理论、试验测试装备、致灾演化评价等难题,建立了深部岩体长期变形稳定评价方法与技术体系。取得创新成果如下:

1.构建了描述岩体渗流与长期变形耦合的理论模型,提出了岩体孔隙流-裂缝流-管道流耦合计算方法,实现了深部工程岩体大变形状态与破坏全过程的理论描述及力学特质的实时表征。

2.研发了深部岩体长期力学特性测试的成套系统装备,提出了深部工程开挖卸荷岩体与长期变形演化的连续测试技术及损伤联动测试方法,实现了岩体长期变形作用下的损伤演化实时表征与力学性能劣化动态互馈。

3.提出了界定岩体长期变形与损伤状态的灾变阈值条件,创新了深部岩体主破裂的能量准则与分形理论相结合的评价技术,形成了基于能量准则的岩体长期变形和动态损伤灾变评价体系。

项目成果已在白鹤滩、乌东德、锦屏一级等重大水电工程,以及成都-兰州铁路、映秀-汶川高速公路、中国高放废物首座地下实验室、国家能源战略储库的盐穴第一库等重要工程中成功应用,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获授权发明专利76项、实用新型42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1项、出版专著9部,编制国家标准2部、行业规范9部,培养人才70余人。

2000米级超大跨悬索桥抗风防灾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马存明、崔冰、吴玉刚、王骑、郑旭峰、孙延国、周强、李志国、伍波、段青松

项目简介

随着基础设施向山区、近海推进,超大跨桥梁需求日益强劲,2000米级悬索桥跨越能力突出,是跨越宽阔江海、深切峡谷的最佳选择。然而随着桥梁跨径持续增大,风致灾变成为2000米级超大跨悬索桥亟待突破的重大技术瓶颈。该项目围绕2000米级悬索桥风致灾变机理及其防治的关键难题,在抗风分析方法、风洞试验技术、风振控制措施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适用于2000米级悬索桥的抗风防灾关键技术体系。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建立了结构和气动耦合的非线性力学模型,形成了2000米级超大跨悬索桥风振响应精细化分析理论。

2.提出了面向2000米级超大跨悬索桥的成套风洞试验方法,实现了桥梁风致静、动力响应的精确模拟。

3.研发了变形适应能力强、安全提升幅度大的气动控制技术,攻克了2000米级超大跨悬索桥建造的最大技术障碍。

项目成果纳入国家行业标准/规范3部,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SCI收录70多篇,取得核心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专著3本。项目成果已应用于世界十大悬索桥中8座的设计和建造,包括全部5座主跨超2000米悬索桥,支撑了土耳其恰纳卡莱大桥主跨突破2000米,打破日本明石海峡大桥保持24年的世界纪录,并推动我国桥梁主跨达到2300米的世界新标杆,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项目成果还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和国际竞争力,为我国超大跨悬索桥建造技术引领世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等奖

临水土-岩地层深大基坑失稳机制与防控关键技术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大学、成都建工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建地下空间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刘新荣、廖海、周小涵、刘永权、刘海军、黄尚珩、杨忠平、王林枫

项目简介

我国大中城市多临江而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更是突出。临江沿线发育上覆土、下伏岩的地层,城市建设形成了大量深大土岩基坑,受复杂多变的水、土、岩及环境制约,面临土岩面劣化机理不明、土岩基坑设计理论不完善、临水环境安全保障不力等关键难题。该项目实现了水力耦合下土岩界面力学行为与参数时空变异预测,提出了动水位与土岩界面耦合的基坑稳定性评价理论与设计方法,研发了适用于临水环境深大基坑的安全保障技术装备。

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标准专著10余部,成果在成都、重庆、宜宾等大中城市数十项工程中应用,近三年产生的经济效益超7亿元,实现了基坑工程从“事故频发”到“安全可控”的重大转变,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智能制造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主要完成单位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华西绿舍建材有限公司、四川省第四建筑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陶里、吴体、肖承波、马杰、刘登贤、罗忠余、向鹏、封云

项目简介

该项目针对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绿色化与智能化制造程度低、结构质量检测方法与设备匮乏、结构关键部位质量验收方法与控制指标缺失等问题,创新了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成套技术,实现了构件生产的绿色化与智能化;研发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质量检测方法及设备,实现了套筒连接、浆锚搭接等隐蔽工程质量的可测可控;提出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部位质量验收方法与控制指标,填补了标准中验收方法与控制指标缺失的空白。

项目获授权专利46项,编制标准19部,有效破解了制约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成果在成都革命历史纪念馆等100余项工程中推广应用,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严酷环境下涉水混凝土结构腐蚀防护成套技术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

四川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中建西部建设建材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锦弘新材料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毛江鸿、夏晋、陈江、金伟良、杨凯、李碧雄、祝小靓、唐超

项目简介

该项目面向严酷环境下涉水混凝土结构长寿命服役的重大需求,针对高寒冻融、高温高湿、污水重腐、海水盐雾等严酷环境下混凝土剥落、钢筋锈蚀等工程问题,研发了及时阻断有害介质侵蚀的混凝土结构建造期腐蚀风险防控技术、及时评估腐蚀行为的混凝土结构服役期监测技术、及时消减腐蚀风险的混凝土结构维护期耐蚀性能提升技术,取得了系列技术创新。构建了涉水混凝土结构全寿命“三及时”腐蚀防护体系,保障了严酷环境下工程结构的服役寿命。

项目获授权专利34项,形成技术标准4部,发表期刊论文113篇,成果经评价整体达国际领先水平。已广泛应用于水利设施、交通设施、污水处理设施、房屋建筑等工程类型,近三年新增销售额达7.68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等奖

面向双碳目标的绿色低碳建筑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及工程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大学、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于忠、乔振勇、高波、李永财、杨玲、倪吉

高效绿色钻探技术与标准体系构建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理工大学、倬方钻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完成人

朱文汇、晏宾、王胜、姜来峰、李之军、张东明

成昆铁路复线富水砂化白云岩特长隧道灾变防控理论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完成人

王志杰、齐永立、邹永木、刘志刚、贾涛、李向东

白鹤滩百万千瓦巨型水轮发电机组安装调试关键技术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葛洲坝集团机电建设有限公司、西华大学、浙江大学

主要完成人

陈强、卫书满、江启峰、童哲铭、孙文、李军

极端恶劣环境下电网输电塔结构

防灾减灾关键技术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

主要完成人

黄兴、黎亮、曾二贤、肖猛、刘红军、何松洋

 

原文地址:http://jst.sc.gov.cn/scjst/ct101448/2025/9/1/ea74991612b94d409524261935cd1134.shtml

上一篇:江西省城镇发展服务中心来浔调研指导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
下一篇:雅安首个村级智慧供水工程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