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传承让城市更有质感|贵州老街区在城市更新中焕发新生
在遵义市赤水市复兴场街区,既保留着赤水传统建筑风貌和红色文化遗迹,又散发出浓浓的烟火气;以八卦形布局著称的黔西南州兴义市街心花园街区,被居民们称为“没有围墙的景区”;在贞丰县城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明清一条街”迎接着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
而今,贵州独具特色的一些老街区正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焕发新生。
铜仁市万山区万山镇三角岩社区 刘蜀琴 摄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
近年来,贵州省实施城市更新过程中强化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全力挖掘历史资源,将文化元素融入更新改造之中,不仅提升环境品质,还留住城市记忆,让更新有温度、城市有质感,持续提升城市活力、展现城市魅力。
空间重塑 增人气添商气
自从今年4月“镇宁故事”形象店落地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后,喜爱镇宁美食的居民以及游客便有了口福。
店内摆放的镇宁波波糖、王小芳剪粉、郑羊味等地方特色美食和农产品以及蜡染服饰、冰箱贴、笔记本等文创产品引得游客纷纷驻足。
“镇宁故事”形象店门前人头攒动
“随着安顺‘21℃城市’IP在全国叫响,古城迎来大量游客,自从进入旅游旺季,店铺日均客流量达500人次,营业额也迎来大幅度提升。”“镇宁故事”形象店店长伍紫墨说。
安顺古城于2020年7月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以“三庙三街”为框架经过不断修缮,通过采用新旧材料混搭模式修缮历史建筑、恢复传统院落格局等方式,于2024年2月以文化休闲综合街区形式重新开街,成为安顺市的消费新地标。
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
眼下,街区经济“强磁场”已开始释放引力,凭借天然的流量,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吸引着书店、旅拍店、酒吧、手工艺品等新店铺、新业态纷纷落户。
一座曾因资源枯竭而政策性关停的老矿区,如今竟华丽转身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文旅新地标——在铜仁市万山区万山镇三角岩社区,闲置的老建筑、废弃的矿洞、锈蚀的机床和老旧的厂房,正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复活”。
铜仁市万山区万山镇三角岩社区 刘蜀琴 摄
如今,总面积约3.2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群,12栋苏式厂房、8处矿洞遗址和完整的采矿设备系统,经过系统性保护修缮后,已形成“工业遗址+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的复合型文旅综合体,成为当地居民、外地游客深刻感受城市历史的好去处。
“我们将加速探索构建多模式创新、多机制支持、多要素保障、多主体参与、多效益兼顾的可持续更新模式,实现‘更新一片,活化一片,精彩一片’。”铜仁市住建局副局长侯定琴说。
文化加持 有气质有内涵
“贵阳不愧是‘爱乐之城’。”“氛围真好,能够切身体会到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8月8日,云岩区文昌阁路边音乐会如期开唱,独具古韵的建筑脚下,听众们在激情的演出中,触摸着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
依托城市文脉,贵阳市推进城市更新项目,精心布局“一河一道两片”城市设计,让更多沉睡的、静态的文化标本在更新中苏醒、焕活,走向流动的城市生活。
贵阳城垣步道
其中的“一道”——贵阳城垣步道则串联起老贵阳“九门四阁”等历史文化,无形中打造起“城市文化会客厅”。
浙江游客张女士在游览贵阳城垣步道时解锁了旅游新玩法——老贵阳·城厢街市电子VR地图,“里面配备了五大导览板块、推荐五条主题路线,我们可以在VR数字导览技术的带领下沉浸式了解烟火贵阳背后的文化。”张女士说。
老贵阳·城厢街市电子VR地图
另一边,来自湖南的一群游客悠闲地漫步在铜仁市万山区“那个年代”街区,一边津津有味地听着讲解员的生动讲解,一边通过先进的VR设备“穿越”至上世纪60年代,亲身体验矿工们头戴矿灯、手持风钻开采朱砂的震撼场景。
“真没想到工业遗址能呈现得如此生动,这里的历史远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厚重。”游客陈利军表示。
铜仁市万山区“那个年代”街区刘蜀琴 摄
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铜仁市严格遵循“原形制、原结构、原工艺”的修复标准,采用传统材料与工艺复原建筑风貌,深入挖掘历史建筑背后的文化底蕴,展现了“老街老景老区,原汁原味的汞都风貌”。
现在,文化遗产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展品”,而是有机融入当代城市肌理和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让沉睡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才能成为滋养城乡发展、增强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差异发展 有特色能长久
7月18日,一场吸引众多游客的民族服饰“街T秀”在都匀市石板街上演,精美的少数民族服饰一一呈现,游客们快速举起手机拍照留念。
这一拥有保存完好的青瓦红墙建筑、延续明清古典风格的百年老街,渐渐在现代潮流中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都匀市石板街
“在石板街改造中,我们精心谋划、科学布局。改造后设立了便民‘潮汐摊位’61户,以‘规范化+人性化’的柔性监管方式,打造黔南风味‘特色小吃街’,给游客和本地消费者更好的体验。”都匀市住建局市政设施服务科负责人张丕见说。
黔东南州黎平县翘街街区(黎平县住建局供图)
每个街区独有的特色与历史底蕴,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进行更新与改造,才能确保改造方案能够因地制宜,精准对接街区的个性需求。
“为了用好红色资源,激发红色旅游新活力,黎平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景观提升打造、项目协调对接、红色文化融合,加快推进翘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传承,将该街区打造成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旅游新‘名片’。”黔东南州住建局名城名镇名村规划科副科长马真菊说。
黔东南州黎平县翘街街区(黎平县住建局供图)
升级改造完成后,每逢节假日,翘街街区内的黎平会议会址、黎平会议纪念馆、毛泽东住址、红军广场等一处处红色地标都会迎来如织的游人。
在推动城市更新过程中,贵州省深入挖掘并彰显街区的独特魅力,精心维护其历史文脉的连续性与完整性。通过精细化、差异化的改造策略,制定出既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的保护与发展蓝图。
原文地址:http://trsjs.trs.gov.cn/gzdt_500582/bmdt/202508/t20250820_88492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