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动态丨潍坊临朐“更新”的城市 “更美”的生活
一城之美,在于精致;一城之治,在于精细。
高效率推进100.4公里雨污分流改造,让城市地下“毛细血管”畅通无阻;高标准完成114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1.22万户群众;高质量构建城乡供水一体化体系,让洁净水流进千家万户……翻开临朐城市发展画卷,从地上到地下,从硬件到软件,处处都留下了真抓实干的印记。
近年来,临朐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推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在宜居建设中补短板,在生态保护中强根基,在安全保障中筑防线,在文化传承中聚活力,用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幸福,勾勒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动图景,让“城”长的每一步都踏在群众的心坎上。
筑造“宜居品质”,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
“现在小区卫生环境改善了,崭新的车棚、新铺的内部路、整齐划一的停车位、正在建设的电动车充电桩……大家都觉得小区一下子亮堂了不少,住在这儿心里也敞亮。”家住沂山嘉苑小区的李建涛站在楼下,指着眼前的变化笑得合不拢嘴。这个于2005年建成的老小区,9栋楼、864户居民盼了十多年的改造心愿,终于落地成真。
曾经的沂山嘉苑,墙体斑驳看不出原本的颜色,路面坑洼不平,雨天积水能没过脚踝,停车位更是一位难求。如今再走进小区,平整的沥青路铺到每栋楼前,米黄色的楼体墙面洁净如新,停车位规划得整整齐齐,绿化带里新栽的花草透着生机。
沂山嘉苑的“蝶变”是全县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临朐聚焦楼道、环境、管理“三大革命”,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截至目前,已完成龙泉小区、石门小区、朐阳小区等114个老旧小区改造,总面积达116.9万平方米,1.22万户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好”不仅体现在可以触碰的“硬件”上,还体现在良好的管理、服务和社区氛围等“软件”上。
日前,颐和家园小区里的“微”更新也引起了居民们的关注,25盏太阳能路灯和48个楼宇射灯点亮了小区的夜晚。“以前晚上出门靠摸黑,现在九点多还有老人在楼下纳凉。”居民李庆宇对此称赞不已。
这个于2011年建成的小区现有居民692户,近年来公共照明设施老化缺失,严重影响了群众夜间出行。了解到居民的迫切需求后,街道社区和物业立即开展走访调研,耐心听取居民照明诉求,广泛收集路灯加装建议,以最快速度推进设施更新改造。
“我们就是要盯着群众身边的小事,把实事办到大家心坎上。”临朐县住建局局长张佃平说道,除了安装路灯,针对电动车充电难题,临朐把修建电动车棚也纳入了“微”更新清单。通过增设车棚、完善智慧梯控系统,从源头上解决了电动车“进楼入户”的安全隐患。
据了解,今年以来,结合物业管理服务提升行动,已经在58个小区增设了876个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安装964个梯控。从老旧小区的全面改造,到路灯、车棚这些“微更新”,临朐用实打实的行动,让居民从“住有所居”迈向了“住有优居”,宜居品质在一件件民生实事中不断提升。
绘就“美丽图景”,让绿色成为生活的底色
盛夏时节,随着夜幕降临,临朐的公园成了最热闹的地方。滨河公园里,广场舞的旋律刚响起,二十多位阿姨已踏着节拍起舞;沙滩公园的轮滑场上,孩子们踩着带彩灯的轮滑鞋穿梭嬉戏;朐山公园的健身区里,几位老人正在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不同年龄的群众都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
临朐的绿色版图,沿着弥河徐徐展开。近年来,临朐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弥河生态景观带为主轴,秉持“一河两翼、串链成面”的规划思路,沿弥河城区段精心打造了滨河公园、沙滩公园、文化公园、体育公园等10处水体公园。站在朐山大桥上远眺,弥河两岸的垂柳依依拂水,亲水平台延伸至河面,傍晚时分钓鱼爱好者静坐岸边,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以前想找个遛弯的地方得走半小时,现在楼下就有小花园。”桃李东方小区的陈英晚饭后常带着孩子去家附近的口袋公园溜达,这里的秋千、健身器材旁总有邻里相聚聊天。这个由闲置地块改造的微型公园,面积不大却设施齐全,成了周边居民的“共享客厅”。
将“金角银边”变为“绿色空间”,是临朐拓展公共绿地的生动实践。临朐把城市边角地、零碎地纳入绿化规划,因地制宜建成49处口袋公园与街头游园,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骈邑路与兴隆路交叉口的口袋公园,由废弃花坛改造而成,如今月季绽放、紫薇吐艳,石桌石凳旁常有快递小哥歇脚、路人避雨,昔日杂物堆放地变身便民休憩点。
今年以来,临朐持续加大绿化投入,投资3500余万元推进海岳城市公园、海岳生态公园(二期)建设,同步新建营龙路口袋公园,通过科学规划实现绿化、水体、慢道和景观全覆盖。预计年内新增绿化面积18万平方米,城市公园、口袋公园、街头游园总量将达110处,“百园城市”格局加速形成,“国家园林县城”品牌持续擦亮。
一组数据见证绿色发展成效:全县城区绿地面积达1530公顷,绿地率40.47%,绿化覆盖面积1573.39公顷,绿化覆盖率41.62%,公园绿地面积364.45公顷,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7.1%。从大型水体公园到街头口袋绿地,星罗棋布的绿色空间已深度融入市民生活,让“城在绿中、人在景中”成为临朐最鲜明的城市特质,为建设山水园林宜居城市注入强劲动能。
锻造“韧性肌体”,用安全网兜住民生底线
拧开水龙头,清水汩汩而出;点开燃气灶,蓝焰稳稳跳动;按下马桶键,污水迅速排走……这些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是城市地下管网默默的守护。在临朐,这份“看不见的保障”正通过系统改造,变得更加坚实可靠。
“以前一下大雨,骈邑路能积水半米深,现在雨停路就干,我们出行也更安心了。”滨河花园居民赵子豪的话,道出了管网改造带来的真切变化。
作为城市的“地下生命线”,临朐把管网升级作为城市更新的关键抓手,聚焦系统提升城区排水防涝能力和城区生活污水收集效能,下足了“绣花”功夫。聘请专业团队利用雷达探测、管道机器人等技术,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展全面的“体检”。
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100.4公里道路和62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消除420处雨污混接点,实现整县制雨污合流制管网清零。如今,雨水排放更顺畅,污水收集更有效,COD浓度和进水指标持续优化,城中村、老旧小区的排水短板被一一补齐,城市水生态持续优化。
燃气安全的“防护网”织得更密。在文博苑小区王秀庆家的厨房,新装的燃气报警器闪着绿灯,“上周炖汤忘了关火,报警器一响,燃气阀门自动关闭了,吓出一身冷汗但心里更踏实了。”这场惠及7.5万户居民的燃气改造,不仅免费安装了自闭阀、报警器、电磁切断阀“三件套”,更是把安全意识送进了千家万户。
临朐的“韧性”不止在地下。交通微循环持续畅通,32.9公里新建城区道路让出行更顺畅,41处直角路口改造消除了视线盲区,智慧信号灯让早晚高峰通行效率提升15%。市政管网同步升级,28.9公里新管网投入使用,50余公里空中线缆“入地”,2.74公里综合管廊让管线维护更便捷,曾经缠绕如“蜘蛛网”的电线不见了,天空更显清朗。
城市还学会了“呼吸”。按照“蓄渗优先、水润朐城”思路,临朐先后改造黄龙河、营子河等6条水系,给营龙路、青山路等20条道路“披”上绿装,建成海岳、体育等5个大型公园,新增绿化90万平方米,城市功能与品质日益提升。
从地下管网到地上设施,从燃气安全到生态调节,临朐用一件件实招给城市装上“安全气囊”,筑牢“韧性城市”的基石。
激活“文明智慧”,让文化基因融入肌理
一座城市的“精气神”,藏在街头巷尾的文化气息里,映在群众眼底的笑意中。
在万华文化书院,琳琅满目的书籍、报刊整齐排列在书架上。大厅里,或安静伏案认真书写或手捧书卷出神阅读,馆内座无虚席,大家在浓厚的书香气息中静享“悦读”时光。“社区这个书院是避暑和学习的好地方,孩子天天吵着要来,非常喜欢这里。”东苑小区居民冯琳的话道出了周边3000多户居民的心声。
夜幕初垂,在滨水社区朐山国际小区的广场上飘来阵阵艾香。县中医院的专家团队正讲解三伏贴的贴敷要点,居民们搬着小马扎围坐成圈,听得入神。这场由滨水文化书院举办的“中医夜市”,把针灸推拿、养生茶饮搬进了居民的夜生活,单场活动就吸引200余人参与。如今,这样的特色文化活动已在全县各地文化书院常态化开展,成为文化惠民的鲜活载体。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近年来,临朐以建设“开放共享”的社区文化书院为抓手,创新引入中医药文化等特色资源,通过体系化布局打造多处特色文化矩阵,精准化培育“周末故事会”“中医研学”等品牌活动,实现全龄段服务覆盖,让书香气息与人文关怀浸润城乡每个角落。
文化惠民不止于书桌前。临朐把文化基因注入山水,让文旅融合绽放新活力。临朐半程马拉松暨中国临朐警察半程马拉松、2025年潍坊市足球超级杯赛临朐赛区等各类活动成功举办;沂山、石门坊、老龙湾、嵩山漂流等文旅景区火爆出圈;打磨提升的周姑戏《重生》入选“全省十大优秀廉洁剧目”,小品《赎“罪”》荣获山东省群众艺术优秀作品奖……文旅新内容、新流量、新玩法的持续涌现,文化味、烟火气、温度感的多元叠加,辉映着临朐的活力、实力与魅力。每一场精彩活动,都是文化惠民理念的生动体现,不断提升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