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子到里子:解锁城市“幸福升级”密码
如果说城市主干道是展示形象的“面子”,那么背街小巷则是承载民生的“里子”。自中心城区开展“创文巩卫·城市管理·缓堵保畅”工作以来,市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既擦亮城市的"面子",更注重提升"里子"的品质。让我们走进这些背街小巷,感受城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
有温度:疏堵结合解民忧
在衡山园小区外,曾经上演着这样的场景:自产自销的菜农挤占道路,居民出行举步维艰;叫卖声此起彼伏,环境卫生堪忧。一边是菜农的生计需求,一边是居民的宜居期盼,这道治理难题如何破解?
整治前
然而此次背街小巷整治并未采取“一刀切”的简单治理模式,而是以双赢为导向精准施策。海棠街道办创新工作思路,变“堵”为“疏”——由泊水街执法队与人西社区紧密协作,在距离衡山园小区约100米的衡山园农贸市场内,为菜农和果农协调出专属摊位,既解决了占道经营问题,又为菜农提供了固定经营场所。
如今,道路畅通了,环境整洁了,这对于生活在背街小巷里的居民来说,无疑是最抚慰人心的事情。“在大伙儿的需求里找个平衡点。从堵心的小事改起,把背街小巷整治从‘大家盼着的’变成‘大家称赞的’。”泊水街执法队队长汪胜军道出了治理的真谛。
整治后
有精度:精细服务添活力
张公桥美食街的烟火气,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风景。但火爆的人气也带来了甜蜜的烦恼:游客排队时间长,商家接待能力有限,如何平衡?
张公桥执法队转变思路,从“一刀切管理”到“精细化服务”——允许符合条件的店面适度跨店经营,既增加了商家营收,又提升了游客体验。据统计,自实施以来,张公桥美食街游客投诉量大幅下降,实现了“经营有秩序、游客有体验、街区有活力”的多重效益。
有效能:主动服务暖民心
“鱼摊气味大”“凌晨卸货扰民”“卫生死角多”......这些背街小巷的“烦心事”,如今有了新的解决之道。市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变“坐等上门”“主动下沉”,在海棠街道的多个小区设立“移动办公点”,执法人员在接到市民诉求后,第一时间响应处理,能够立即解决的马上办,需要牵头协调的绝不推诿。
背街小巷虽小,却是丈量城市温度的标尺;治理细节虽微,却能照见为民初心的光芒。下一步,市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将继续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把背街小巷整治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让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幸福生活的注脚。
原文地址:https://szjj.leshan.gov.cn/szfcxjsj/tzgg/202507/4b24e04d1e5649108d81f7682bd179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