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近日发布消息称,围绕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和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编制的《成都市公园城市有机更新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正式印发。

  不同城市的有机更新,会有不同的路径和特色。而“成都路径”的最大特色,则是在公园城市理念下开展有机更新。基于此,《导则》明确了成都城市有机更新的六项原则。

  留改建相结合,保护城市历史年轮——将采用保护传承、优化改造、拆旧建新等有机更新方式,少拆多改,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保护,传承城市记忆,保护历史年轮。

  因地制宜,推动片区整体更新——将根据老城资源禀赋特点与面临的不同问题,实现更新方案“量身定制”,推动片区整体更新,加强片区综合开发,优化整合片区资源,精细化推进更新实施。

  推动城市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城市能级——将以“策划规划设计运营”一体化思路,重点推动功能重构、品质提升、产业转型,盘活低效闲置土地,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营造新消费场景,持续优化升级城市功能。

  主动调适、多维统筹,促进职住平衡——将通过城市更新主动调适老城目前面临问题,调整人才结构和资源分配结构,注重产业功能、居住功能在区域分布的平衡性,强化职住平衡。

  践行绿色城市更新,促进可持续发展——将采用“融入可持续理念、应用生态技术、推行生态策略、实现生态效益、建设绿色城市、兼顾社会经济环境”的绿色城市更新模式,打造低碳未来社区,支撑碳中和先锋城市建设。

  政府引导、属地管理、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政府充分发挥规划引领、政策支持、资源配置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属地意识,提升管理效能。坚持高水平策划、市场化招商、专业化设计、企业化运营,强化更新可操作性。引导公众全过程参与,形成长效治理机制。

  成都的有机更新,要打造什么样的城市?立足于保护历史文化、优化功能业态、完善公服设施、美化城市环境、强化安全韧性5个方面,《导则》提出成都有机更新的总体导向,即打造人文之城、活力之城、宜居之城、魅力之城、韧性之城。

  在保护历史文化方面,要对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片区进行整体保护,维持原有街巷格局、肌理与空间尺度,对历史建筑、文保单位进行真实性保护。要促进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提炼代表性地域文化元素,最大程度避让古树名木与原生树木,推进非物质文化、老字号活态展示。在尊重历史风貌特征的前提下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修缮和恢复,将现代功能合理融入传统历史建筑,促进片区活力再生。比如,可保留历史建筑本体,对内部进行合理改造,利用大空间建筑改造为博物馆、创意办公等功能。

  在优化功能业态方面,包括优化产业发展空间,植入新经济新动能。可结合对标服务人群,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植入新消费业态、多元社区商业、文化创意产业,提升产业能级。例如,利用工业遗产植入新兴文创产业,形成体验式文化场景。

  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方面,要完善文体医教商养公共服务体系,结合现状人口结构特征和实际需求,利用现有空置、腾退用地、剩余空间及建筑改造等多途径,有针对性地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

  在美化城市环境方面,主要包括增加公共空间,强化慢行系统,改造老旧建筑。将结合“两拆一增”,增补小游园微绿地,对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和一体化设计,对街道空间进行一体化改造,充分利用剩余空间为市民提供休闲交往空间以及景观绿化。将建设“轨道+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体系,依托轨道站点,增设公交站点,完善交通设施,打通社区公交微循环,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将对老旧建筑屋顶、立面、基底进行改造,实现建筑风貌整体协调,提升城市形象。例如,鼓励建筑屋顶净化、序化、坡化、绿化、艺化,充分利用屋顶空间,美化第五立面,丰富建筑功能。

  在强化安全韧性方面,将完善老城避难及微型防灾设施,注重TOD站点地下空间建设与人防工程结合,完善老城安全空间体系。鼓励对已有基层医疗设施进行扩容,配置医养结合型卫生服务中心,结合互联网应用,构筑社区基层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同时加强社区健康环境营造。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防洪堤坝等措施,整体提升老城防洪排涝能力。整合公安监控、物业管理、医疗卫生等信息,形成全时段一体化的社区联动治理平台,提升社区韧性和治理水平。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1.07.27 程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